第十四节政改(一)
万历一一安排了羽林七郎,陈于陛待他们退去,谏道:“陛下,羽林郎皆年少,素未掌兵,且为天子近臣,骄横张扬,猝然安排于诸军中,恐为不宜。”
“哦,你也这么想么?”万历笑道,“朕看来,国家的将来还就要依仗他们呢。”
“口中千言,胸中未必有一策。兵者国之大事,交与此等少年,若有不测,非国之利。”料理宫中政事的他明白成事的艰难,很不喜欢空口白言之辈。刚刚羽林七郎的话听在他耳中,感觉真是“大言不惭”。
对陈于陛的直言,万历是很欣赏的。“不过朕很喜欢他们这样子,胸中有大志总是好事。”看得长远一些,才会头雄心壮志,有雄心壮志,性格自然会张扬一些。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万历才将七人从千百羽林卫中选出来,作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吧。骄傲张扬,万历是不怕的,他怕的是将官苟且暮气,那才是真正的国家灾难。
“至于误事,他们七人到了军中,开始也不过中下级的军官,能误得了什么大事?要出头还得靠他们自己,有才干有运气的上升,没运气的就下沉,大浪淘沙,最后总会淘出金子来。”
陈于陛私心还是不太认同的,觉得天子急了一些,现在大明有的是良将,何必汲汲援引小辈,惹得一些军中老将不满?比如那个李谪凡,在辽东看来风光,其实呀,辽东镇因此红眼的人可不少,要换了李谪凡,关节都打到自己门下了。
万历问道:“什么事?”
内务大臣当然不会专门来送一封捷报。陈于陛总理宫中之事,兼着万历机要秘书,够他忙的。此时前来如然斋,想必有朝廷大事要面秉。
陈于陛道:“是关于南京的案子的,户部张学颜大人与南京都御史海瑞大人,魏国公等会审,已经基本弄清了。因为事关重大,特来请陛下旨意。”
万历一阵头疼,想必又有权贵牵涉其中了,说道:“按朝廷律法办吧,国法在此,谁有权力例外?对了,太祖制定的反贪惩贪的律法已经过时,朕想让大理寺重兴厘订,待会你让内阁拟旨吧。”建立廉政司的事已经不容再拖延了,这反贪条例得尽快定下来。如能在南京的案子中用到,借此立威,也方便以后廉政司展开工作。
“是,陛下。”陈于陛稍停了一下,说道:“涉案的人关系到朝廷的体面,诸位大人不敢妄动,开了一个名单,请陛下过目。”
万历忍住骂人的冲动,接过名单匆匆看了一下,放在一边的竹几上,闭上眼睛,说道:“于陛,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案子,起因是海瑞海大人发现南京赈灾粮仓出现了大量亏空,追查下去,顺藤摸瓜,才牵扯出这么多人来。有地方父母官,有方面大员,有南京六部臣僚,有勋贵宗室,有乡绅故宦,也有不入流的小吏。牵敛之多,可以说是震动南国,朝廷如能严肃处理,杀鸡儆猴,庶几可以清明吏治,不负天下百姓所望。”
“还有呢?”
“南京本来就是官员养望名气的地方,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偏又离京城远,朝廷监察不及,贪官污吏上下勾结,才成为贪腐之地。如不是海瑞刚直,这案子还办不了。”当初起用海瑞,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对,现在看来,以后反对海瑞的人就更多了。本来万历想把海瑞放在廉政司,考虑到海瑞性情太刚,才另用了安歧。
万历继续追问道:“几年官吏的俸禄已经提高不少,为何贪墨之风还是如此?”
这个问题陈于陛预料到万历会问,预先思索过,说道:“臣以为原因很多,大概而言有三。第一是风俗:江南民风奢华,官吏之俸如何能够?要奢华淫欲,不贪怎行?第二是士风,自从阳明心学大盛以来,士子多谈心性而少修私德,贵通达而不务小节,影响到官场,加之贪腐本来就严重,贪墨之风遂日盛一日。第三则是朝廷制度,地方和中央的监察都流于形式,根本不能遏制贪污。”
万历点点头,“不过朕看来问题还不至如此,为什么地方和中央的监察都流于形式?那是因为官场之人大多科举出身,彼此之间不是同年就是同乡,情面所在,不便参劾;或者心怀私意,不顾国家,但求相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又或者监察的官员本身就不干不净,如何指望他们打击贪污
第十四节 政改(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