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六节 政改(三)[2/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 慕容古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中央学府,不变。
      在监察方面:万历恢复了谏院,设立谏议大夫,正三品;散骑常侍,拾遗,补阙,正言等官。是专门针对皇帝的,纠正天子的过失,监督天子的言行举动。同时,六部各科给事中,都给事中都归入谏院,由建议大夫领班。
      督察院方面,设置如旧。但是赋予了督察院审核各部门财务和行政手续的权力。分道御史巡检地方,弹劾不法。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殿中侍御史,纠察百官失仪。
      大理寺作为独立司法部门存在,有权对大明律法做出解释,并形成案例成为以后判案的根据。
      通政寺,负责接受全国上面人等的奏折和上书,也有接受平民申冤状纸的权力,有权要求各部门在一定期限内就状子中事件做出说明。
      这四大部门的首脑任命由廷推后,天子决定。其行政不受内阁控制,直接对天子负责。他们与内廷的锦衣卫﹑廉政司,与地方的巡抚﹑提刑按察使,共同组成大明的监察系统,维护大明的纲纪。
      内阁的首辅,监察系统的都御史,五军都督辅的都督,并称为三公。六部尚书,大理寺卿,谏议大夫,通政大夫,并称为九卿。各部侍郎以上,九卿,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三首长有廷推的权力,也有上本弹劾内阁首辅的权力。
      与外廷相应的是,皇家事务官员的设立:宗人府,掌宗室皇亲;内务府,管理太监宫女,并宫中之事;太常卿,管理皇家祭祀;光禄寺,掌接待宾客,宴会酒食;太仆,掌皇帝出行之车马仪仗;卫尉,掌宫廷卫士,守卫紫禁城;太史令,掌天相﹑史学﹑实录﹑僧道等事;上林苑监,管理皇家园林;少府,管理皇室财政。
      这九个部门被称为内九卿,或小九卿,皆由皇帝任命。有权参与朝廷大事的商讨,有权廷推大臣。但是没有权力弹劾阁臣﹑六部尚书﹑督察院长官。
      中国历来是政府与皇家不分,万历早有心革之,今日方才如愿。
      太师、太傅、太保依旧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自此以后,这些官职变成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例如在改革大体完成时,万历就加张居正为太傅,申时行为少师,张学颜等为太子太师。
      在军政方面,明朝本来由五军都督府掌握军事力量,但是后来职权渐为兵部所夺取,成为只有统兵权的部门。这一次万历改革,兵部仍然是全国的最高军事决策机关,而五军都督府变成了大的军区,统辖各地的卫所。依然保持着五军都督府有通兵权,兵部有调兵权的格局,相互牵制。
      这时候,万历对全国的兵马做了区分。第一等是京师的羽林卫和禁卫军,以及南京的驻守部队,人数大约20万,是万历现在可以依靠的力量。分别在京师和南京设立南北大营,设立一位都督统之,北军都督为戚继光,南军都督由魏国公兼任。
      第二等是九边的边军。九边九镇的军队本来是从各卫所抽调用,轮番戍守。后来卫所制度被破坏,卫所之军不可用,万历改用招募。现在九边的边军都是招募来的,战斗力在卫所军之上。现在军马大约35万。
      水师兵员也是招募。江南水师和皇家水师共用五万人。
      这两等军队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其长官由天子任命,不受五军都督府的节制,但仍在兵部监察之下。
      第三等是卫所军士,卫所军士由五军都督府统领。鉴于卫所的腐败,从万历二年起,朝廷就在不停的淘汰卫所军士,现在留下来的卫所一般是担任农垦兵,把守内地重要隘口,以及为边军补充兵员。总的说来,卫所军是作为预备役使用的。人数大约一百万。
      第四等是地方卫队,各省各府县都有一小部分武装力量,用于维护地方安全,抓捕盗贼。万历这一次将这些宪兵变成了类似警察和捕快的宪兵,并且增加了一个职责,就是在农闲时训练民兵。这一类宪兵全国共有30余万。
      通算下来,帝国的武装力量有200万人之多,但是能打仗的只有第一第二等的60万人。
      在军事力量的指挥上面,万历废除了文官统军的习惯,但保留了文臣监军的权力,当然监军的权力已经大大缩小。军队平时由五军都督府和各省都司﹑各镇总兵统领﹑训练。一般战事,总兵都司可请得兵部同意后,进行军事行动。遇到紧急战势,各镇总兵和各省都司有权调动兵马进行战斗。遇到大的战事,朝廷选拔老成宿将或者通兵事的边臣为总督,加以战区的名号,统领各镇各都司参战。总督不常设立,现在大明有蓟辽,山西,陕西,西南四大总督,都是有战事。战事结束,局势稳定,即便撤销总督,民事归巡抚,军政归都司。
      总督不干涉地方民政。但在新开的疆土或者新平定的地区,总督可以兼管民政,待局势平定之后,方实行军民分治。在次一级的地区,可以设立诏讨使,宣抚使等官员兼管军民事,职责权限一如总督。
      对地方官制的改变主要是明确权责,削弱地方权力。万历保留了南京的那一套行政班子。重新化分了省区,新设立辽宁﹑甘肃﹑安徽三个布政使司,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使司。另外设立一个建州诏讨使司,军民兼管,其长官为正四品。
      将省这一级的行政区划正式确立下来,在地方形成县—州府—省的三级行政梯度。省设立巡抚,从二品;布政使,从三品;按察使,从三品;都司,正三品;学台,正四品。五巨头共同管理一省政务。巡抚总理民事,并且有监察权;布政使相当于中央的户部,掌财务民生土地之事;按察使理刑,并平反冤狱;都司,掌一省军政;学台,都学,也有监察权。五巨头之下,设立吏礼兵户工刑六科,协助处理政事。
      府一级,知府,正四品,同知,推官,校尉,教授。县,县令,正六品,县丞,主簿,县尉,教谕。与省一级的五巨头一一对应。
      大抵地方行政系统与原来想比变更不大。但是职责和统属却有了相当的改变,变成了横向合作,纵向统属的模式,相互监督,地方的权力进一步被分散。比如县一级中,县令有审理案件的权力,但是结案时必须有县丞和教谕的副署,方才能定案;县令﹑县尉﹑教谕的财政收支又收到主簿的监察;而县令对其它四人又有一定的考核权。
      同时地方监察力度也在加强,除了各个系统本身的监督外,还有巡抚﹑按察使﹑学台三重监督,以及今后将要设立的省廉政局。此外,致仕的乡绅﹑有功名的士子和有爵位的人都有权上书中央,监督地方行政。重重监察之下,帝国的贪墨之风应该有所好转。
      而且,在这个时期,万历命令吏部对全国各省府县的官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往往是两个省互调,两个府互调,打,以便于反贪工作的展开。
      在变革官制的同时,继续实行,并且考成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官僚体系,上至首辅下至县令,无人例外。在这一时期,还对官员的退休﹑休假﹑守制丁忧等事做了规定。
      这一次规模巨大的官制改革从万历九年六月开始,到当年底才大体完成,稳定下来。而最后完成已经是万历十二年。那时候,帝国的首辅张居正已经病逝一年多了。

第十六节 政改(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