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八节 血战辽东(一)[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 慕容古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十八节血战辽东(一)
      处理这样一个国家,即便是清平无事,天子每日也得阅览数十件公文,下数十个批示。何况现在大明正是多事之秋,万历又有心振作一翻,这大小事情就越发多了起来。好在万历还记得历史上诸葛武侯和崇祯的教训:一把手事必躬亲未必是好事。劳累就不说了,还有妨碍人才,容易出错,责任集中等等问题。万历最担心的是:君主一人独断不光不能集思广益,而且还让臣子变成摆设,长期下去就变成了唯唯诺诺﹑只知道阿附上意的奴才,就如后世的满清大臣,噢。他们算不上大臣,只能算是办具体事情的奴才。
      因此,一等到中央官制改革基本完成后,万历就有心放权,有心培养“内阁”和“督察院”的威望。改革有确立相权和独立监察权的措施,君主当然要带好头。王朝两百年习惯也许不是一天可以改掉的,但必须有一个开始,坚持下去,才有结果。
      增加相权,并不代表着君权的落空。万历一点儿也不担心相权的发展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在万历看来,即便有威胁,那也是十分遥远的。且不说皇帝掌握着军队,且不说监察权与相权的相互牵制,且不说锦衣卫和廉政司的监视,且不说文化舆论上的尊君传统,单是皇帝掌握的内阁人选任免权力和对政事的最终决定权,就足可以保障皇位的安稳了。
      相反,这一次改革官制,所增加的相权是来自于六部和地方政府,而不是削弱皇权换来的,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而且,相权的增加,也意味着责任的加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说法叫着“天下治乱在宰相”,也就是说国家兴亡是宰相的责任,皇帝只有道德上的教化责任;在现在的情况下,恢复相权,就是在不损害皇权的同时,将责任转移了出去,让皇家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万历是很高兴“让权”的,他更喜欢当幕后的操着者,就像祖父嘉靖那样,多年不上朝而依然掌握着大权。不过,嘉靖用的是严嵩,万历用的是张居正。手下有大能人,不用岂不是浪费?而宫中之事就交给陈于陛处理,小心谨慎而又熟悉典章的陈于陛应付宫中那是绰绰有余。
      如此一来,万历就清静了许多。
      他才有时间听听戏,看看坊间流传的活色小说,和妃子娱乐娱乐,逗逗已经能满地乱跑的儿子常洛。
      才有时间考虑李天煜的航海计划,澳大利亚和夏威夷现在还没有被发现,在国家力量能够控制这些地区前,万历并不打算去“打扰它们”。考虑到自身情况,万历决定先让李天煜下南洋,穿过小西洋,绕好望角去欧洲,可能的话,才继续前进,经美洲环游世界。这是欧洲人已经做过的事,但对大明来说,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百多年前郑和的荣光已经消失,现在需要一个活的例子来引领风潮。
      他才有时间接待朝鲜来的妃子。这位被封为谨妃的李会娘是朝鲜宗室子,容颜自然十分出色,性情也温良,一点也没有后世野蛮女友的架势,到让万历有几分愁怅。不过从朝鲜选来的歌舞饮食,到让万历感到有趣,临幸也就比较频繁。
      有时也请一些道士番僧说说法,讲一些无稽之谈,听一些房中养生之术。
      有时微服出宫,逛逛北京城,站在酒楼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听着各色各样的吆喝。
      甚至还化名沈觉非和秦枭踢过一场鞠蹴,不过向他们传播现代足球的试图没有成功。
      这样的日子悠闲而又绵长,是真正的帝王人生。

第十八节 血战辽东(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