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我们先看前者,诸葛亮临死前是托付了杨仪等人,做出“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交待。再看裴松之的注,是让魏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
诸葛亮死前是托付了杨仪等人应该不假,但魏略的注解有没有可信之处呢?注是魏国人的说法。魏国听说自己忌惮的敌国大将内乱被杀,没理由不作核实,在他们核实其死亡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比较客观地取证,甚至要通过魏延心腹得知的事实真相,也不缺乏真实性。因为叙述的口吻无形中站在魏延的角度上,应该别有价值。
传中先是突出诸葛亮私下托付身后的事,并且记载杨仪和魏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在那儿相互攻击。魏延是刘备的家臣,战功赫赫,底气很粗,也应该可以支配将士。而杨仪不过一介文吏,若是假托诸葛亮言来争权夺利,胆色和威信从哪来?更何况诸葛亮向几个人托了后事,并没有给杨仪作假的可能。
不作假并不排出杨仪没有借机设计魏延的可能。但陈寿又说,杨仪一开始偷偷试探魏延的小动作上看,和魏延并没有到你死我活的份,只是担心魏延不肯撤军,根本没想去设计谁。
通过魏延的回答:“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的回答,我们可以大致再现问话:丞相让长史当家,说咱要撤军,将军愿意吗?让别人这般打探,谈不上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不过是本身没有自信,需要魏延的支持而异。
魏延被杀,原因只剩下两个:其一,诸葛亮考虑不周;其二,诸葛亮背后玩了手段。
以诸葛亮的性格和杨仪的担心来看征兆,考虑不周的可能几乎不存在。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诸葛亮为使自己的遗言得到贯彻,想玩一玩花招,让断后的魏延在朝局稳定后,最后回蜀。我们可以在日后西蜀的权力分配上看到诸葛亮要干什么。他要把军政分开,杜绝哪一人独揽,暗中顾虑说:你魏延不能像我一样,我不放心你。
他心里很明白,魏延恩怨分明,桀骜不驯,却只有刘备那样的英雄能驾驭得了,很可能抗命行事,怕事情闹得太大,安排过类似三声“谁敢杀我”这样的后手,还安抚魏延说:“我死后就是你啦,国策要变,以自保为主。尤其是你那种冒险的打法,不要去尝试。”同时回过头,他却又别有用心地托杨仪下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作出这样万全的安排,国家大政完全成为魏延和杨仪的私怨。
我们抱着不太严谨的态度还原诸葛亮背后的手脚,应该是这样的:
诸葛亮一方面给魏延说:“我死了就是你啦。你要谨慎守国,只图自保,不能再这样伐魏啦。”一方面却瞒着魏延作别的安排。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的杨仪发觉名不见经传的自己被诸葛亮指名做主,而魏延什么都没捞到,连忙寻别人试探魏延的反应:丞相过世,向杨仪托身后事,还下令撤军,你来断后,你肯听命于杨仪吗?
魏延自然不愿意,站出来跟他干起来,说:“丞相死了还有我。他杨仪算个屁。”
魏延当然不知道诸葛亮把两人玩弄于股掌,另作了别的安排,本来还是想拦回军队,找杨仪算账,结果发觉事情越来越不对劲:怎么别人都支持他而不支持我?等各种证据相继在不同人手里出现,他傻了眼,只好一头迷雾地往汉中跑,半路被杨仪派人杀害,到死也不瞑目,恐怕还在说:“我是怕北伐的心血白费,毕其功于一役呀。”
杨仪恨魏延无故作乱,拿到人头用脚踩,也没有醒悟,事后觉得自己是丞相诸葛亮代托后事的人,平日不可一世,连走路都不让人越过,每每让人越过,提醒的咳嗽声几乎用上全身的劲。三国志说他“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可让都督赵正以周易占卜,只得了个平安卦。看来卦象这东西不欺人,知道魏延感念刘备大恩,无心叛乱,所以才没有下手杀他。
谈魏延之死(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