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38章 罪魁祸首[1/2页]

大唐第一祸害 一曲未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杜伯伯,您是户部尚书,想必每逢灾年朝廷派发出去的钱粮数目,您应该最为清楚,对吗?”
      自家老爹的询问,小家伙不能不答。
      但这回答的方式却是可以多种多样。
      就比如现在的提问,绝对会比任何回答,来的还要清晰明了。
      “嗯~没错!这一点老臣心中自然有数。”
      “那好,杜伯伯可否告知侄儿,贞观二年,朝廷共派发了多少赈灾钱粮?”
      “嗯~银钱方面应该是七十万贯。至于粮食嘛……应该是六百万石左右。”
      “哦~七十万贯银钱,六百万石粮食。”
      “哪……杜伯伯,当时受灾的百姓,又有多少?”
      “这个吗……五百万人左右。”
      贞观二年,关内大旱,同时蝗灾随之泛滥。
      受灾人数堪比贞观五年的关中旱灾。
      “五百万……同样是五百万。”
      “杜伯伯,六百万但粮食,难道还不够五百万人撑上两个月吗?”
      前一句话,小家伙就像是在自言自语。
      但紧接着的一句,无疑就是在质问了。
      在此之前,李二陛下曾经亲口对小家伙说过,如果想让关中百姓撑过这场旱灾,至少也要一千万石的粮食。
      撑过一场旱灾的时间,至少也要十个月之久。
      也就是说,五百万人,十个月有一千万旦的粮食就够了。
      可也正是因此,问题来了。
      贞观二年,同样是五百万人受灾。
      而当时朝廷不仅派发了六百万石的粮食,还派发了七十万贯的银钱。
      可就这!贞观二年的十月,上万流民已经抵达了长安城。
      从关内到关中,走路至少两个月以上。
      而蝗灾是六月起开始逐渐蔓延的。
      也就是说,这六百万石的粮食和七十万贯的银钱,竟只支撑了两个月不到。
      “哼!这有什么不可能的!”
      “六百万石粮食而已,山高路远,途中难免耗损。”
      “等到了灾民的手中,缺少部分,那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此时的杜如晦似乎还在思索这什么,双眉紧锁。
      而那刚上任的御史大夫张亮,却是又在一声冷哼中站了出来。
      “山高路远?中途难免损耗?哈哈哈……哈哈哈!”
      “你笑什么?”
      “我笑什么,我当然是小你张大夫还少说了一种原因啊!”
      “少了一种……什么原因?”
      “哼!天灾人祸,盗匪横行!”
      “嗯~没错!关中粮草运往关内。千里之遥,途中遇上盗匪,那也是在正常不过!”
      “哼!张亮!本宫真的很想知道,你那脑袋里,装的就竟是什么?!”
      “你!”
      “你什么你!”
      “本宫问你!就算押运粮草的多为百姓劳役,中途可能遭遇盗匪。”
      “可那七十万贯的银钱,也是劳役押送吗?”
      “本宫还就不信了,什么样的劫匪,敢在重兵层层护卫之下,打劫朝廷的银钱!”
      “好!就算是那盗匪神通广大!可官银被劫,如此大事,为何朝堂之上却无人提及?”
      “张亮,别以为本宫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小心点,别让本宫抓住你的把柄!否则……!”
      此时的小家伙无疑是动了真火。
      也就是他如今手里没有证据。
      不然包括这张亮在内,十几颗人头,他小家伙绝对是要定了。
      贞观二年的天灾,他老爹李二就差是砸锅卖铁了。
      而偏偏有这一群人,却借此机会大发国之难财。
      就以这灾情支撑不到两个月来计算,多了不敢说,七成的粮款,百姓们是毛都没见到的!
      “太子殿下,还请你不要太过分了!”
      “老臣身为御史大夫,可不是谁都能污蔑的!”
      此刻的张亮那也是恼羞成怒。
      小家伙之前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贞观二年,张亮任怀州总管。
      而怀州正属关内复地。
      虽然当时的怀州灾情严重程度,朝廷并没有准确的记载。
   

第538章 罪魁祸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