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
      下午有云朗和陈云深的相声演出,到了之后郭先生突然安排两人开场,说是让俩人演完了赶紧回去排练节目。
      云朗想的挺好,顶多一个小时就能回去接着排练。
      结果现场的观众今天情况好像有点儿不太对劲,俩人一上场就大声询问返场的时候还在不在。
      当着好几百观众,云朗也不能说我回到后台就走,只能矜持的点点头说听师父安排。
      底下的观众不依,说返场的时候必须在,不然就退票。
      陈云深接话:“不走,我们不走,一会儿表演完节目就在后台等着返场好不好?”
      得到保证之后,底下的观众这才不再纠缠。
      观众的反常后台的郭先生也在揣摩,只是到底也没想出个所以然。
      只在云朗和陈云深表演结束回到后台的时候说了一句“静观其变”
      云朗点点头表示知道,又打电话给小辫儿和少爷,将这边的情况说了一遍。
      最后还是少爷拍板,说是要跟小辫儿开车过来这边,大家到三楼排练。
      再怎么说当初设计建造大观园的时候,在收音拢音这方面针对性的下了大工夫的。
      跟录音棚不能比,但是跟电视台的录制现场比的话,效果应该差不了多少的,甚至可能还要略胜一筹。
      云朗在电话里里让小辫儿和少爷来的时候将乐器也带过来,最好把阿陶也带过来,阿陶会的乐器也不少。
      云朗的意思是如果条件合适的话,直接把suerstar的伴奏给弄出来。
      虽然郭先生说录制的时候电视台会配备乐队,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乐队不顶事呢?
      所以凡事两手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云朗一贯的处事风格,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少爷和小辫儿来的很快,不过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大观园,身后还跟着阿陶宝宝。
      距离返场还有至少三四个小时,云朗跟高老板打了声招呼跟陈云深直接上了三楼。
      还别说,在剧场排练和在家里的练功房排练感觉完全不一样,效率都高了一截不止。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效率事半功倍,就好比云朗几个排练节目,真的是一遍一个惊喜。
      因为小辫儿几个从小就学乐器,对音乐和节奏的敏感度就特别的敏锐。
      只要找对了节奏,确定了动作,剩下的就是手到擒来的流畅。
      尤其从小到大的默契,让四个人不用刻意去纠正,动作都整齐的不行。
      就连负责弹奏电子琴伴奏的阿陶,都是一遍一遍跟着在进步。
      要知道阿陶住到郭先生家里到如今,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却已经从刚开始的只会拉二胡,到现在至少学会了三四种乐器,也是质的进步了。
      连阿陶都进步这么大,就更不要说打小就跟各种乐器打交道的云朗,小辫儿,少爷,和陈云深四个了。
      不能说样样精通,却也绝对样样拿得出手。
      换句话来说,如果去参加比赛,特等奖有点儿悬,但必定会拿到金奖的那种水平。
      几个人连最难的京剧都手到擒来,何况一首没什么难度的流行歌曲?
      等到郭先生打电话喊云朗和陈云深下去说是该返场的时候,几个人已经排练的有模有样了。

第422章 去你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