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3.儿女[1/2页]

清平缘 寒江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爽利女声又说了几句,声音便渐渐弱了下来,似乎是已经离开了。
      过了不久,一阵剧烈的咳嗽声传来,久久不息,薛羿急忙跑了进去,荆玉也倒了水进来,在这一双儿女的照料下,薛老秀才才慢慢的缓了下来。
      “玉儿,一会儿去请你师父过来一趟,爹爹这样咳嗽也不是办法。”薛羿转头向着荆玉说道,语气虽然温和却不容置疑。
      荆玉点头答应,去年回村之后,荆玉投了村子里郎中的眼缘,被收为了弟子,薛父的病又是需要看诊费,又是需要买药钱,还多亏了这位郎中的照料才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薛父摆了摆手,张口想说什么,但是一开口又是一阵咳嗽,薛羿急忙为他顺气,又喂了几口水。
      “费那个事做什么,我这是老毛病了,天气一冷就这样,沈郎中是来咱们村修养的,昨晚才麻烦了他,今日怎么可以再去叨扰,玉儿平日里没事可以去看看你师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但是别再麻烦他了。”
      荆玉见状笑道:“爹爹说的哪里话,不过是乡亲之间走动走动,昨夜师父临走时还说在药庐闷得慌,不如来找爹闲聊。”
      薛父听了叹了口气,这才没有再坚持,转而说道:“今日你吴叔吴婶来了,说的话你们也听见了,可有什么想说的?”
      两个年轻人听到这话都不约而同的沉默了,不再说话,但是脸上却丝毫没有一般年轻人听到这话时的羞涩或者喜悦。
      薛父见此叹了口气,先是对着薛羿说道:“两年前你考中秀才时原本就打算为你说亲了,但是却因为我这病耽搁了下来,如今你已经十九了,明年就可以加冠,怎么能还不成家呢。”
      随后有转头看向荆玉:“玉儿到我们家有十年了吧。”
      荆玉小声答道:“十一年了。”延兴三年的时候家乡大旱,荆玉和父母逃了出来,荆家父母为了儿子便打算卖了女儿,荆玉不愿意,从人牙子手中逃了出来,便到了薛家。
      薛父拍了拍她的手,感慨道:“当年我与你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可惜只活了羿儿一个,那日是我那女儿的忌日,你母亲去县外的寺庙为那孩子烧香,回来就带回了你,玉儿,那时候你又瘦又小,看着跟猫儿似的,可是现在,长大了,长成了大姑娘了,这两年多亏了有你,可我这把老骨头不能拖累你一辈子,不然等以后下去见到你娘,我没办法和她交代。”
      荆玉摇了摇头,强做镇定说道:“我不嫁,爹爹如今身体不好,女儿只想好生照顾爹爹。”
      薛父没有再说话,他的视线越过这双儿女看向了院子里的大树。
      他记得那天满屋子都是红色,那姑娘穿着红衣绕过那颗挂上了红布的树,腰肢纤细,款款走向了他,从此两人就携手了半辈子。
      薛羿此时眼眶也有些泛红,他是知道父亲所说的那些事的,他前头有一双兄姐,头一个哥哥是早产,生下来才两个时辰就去了,第二个却是个姐姐,养到一岁,还没取名,也被一场风寒给带走了,等生下薛羿这个儿子后,那真是如珠如宝的照顾着,可那一双早逝的兄姐,父母也从来没有忘记过,每逢生辰死忌都会去寺庙里上两柱香。
      薛父的视线终于回到了这双他疼了半辈子的孩子身上,他双眼已经浑浊,此时里面似乎还泛着光,欣慰的笑着说:“别哭,别哭。”
      他的手常年握笔,纤细修长,虽然已经有了皱纹,但还是有力的擦去了两个孩子的眼泪。
      “不管你们去了哪里,这里都是你们的家,你们是兄妹,要相互扶持。”
      兄妹两人点头答应下来。
      眼见薛父还要继续说下去,荆玉借口该喝药了,便走了出去,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
      薛羿拿起方便的拐杖,将父亲搀扶着,送回屋里。
      屋子里面十分干净,没有丝毫装饰,只是床边的墙角用破瓷盆种着一棵小松树,但是树梢的松针也有些泛黄。薛父走到书桌前,拿起了书桌上的书,瘦弱的双手怜惜的抚摸着扉页,微微颤抖,眼中有着遗憾,有着不甘,最终还是化为了释然。
      那是一本《史记》,书的棱角已经泛白,看得出有些年头了,薛父还记得自己当年得到这本书时的兴奋,豪情满志的说定要中个状元回来,上面还密密麻麻的写上了他的感悟,可是现在这也已经是他唯一的一本书了。
      薛羿将薛父扶到床上,半靠在床头,拉过被子盖上。
      正好荆玉将药送了进来,随后又借口做饭离开了。
      “小丫头也知道害羞了,啊,哈哈。”薛父见气氛有些凝重,便抚着自己的长须,强笑道,虽然语气虚弱,但精神还不错。
      薛羿端过药碗,试了试温度,舀了一勺打算喂自己的父亲。
      薛父偏头避开,接过药碗:“你爹我啊,还没老到连自己喝药都不行。”他随手将药碗放到一边,直视着自己的儿子,说道:“你也别打岔,如今我们家穷,恐怕你的亲事会有些难,你是怎么想的?”
      薛羿轻笑一声,如玉般温和,似乎很轻松的说道:“儿子还小呢,现在家中境况不好,姑娘家嫁过来也是受苦,何必

3.儿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