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4章 双屿岛[2/2页]

战国之鹰 不游泳之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绸、瓷器、茶叶等由这里进入世界。当时的双屿岛被后世的历史学家惊叹为“16世纪的上海”。
      这期间,明朝著名的走私海商林碧川、李光头、许栋也把据点设在了双屿岛。这些走私集团通过走私船。运载生丝和硫磺等违禁品。远渡日本、暹罗、西洋诸国牟取暴利,如鱼得水,势力不断壮大。繁华的双屿港注定成为不了上海。因为走私活动的猖獗和倭寇的侵扰,明王朝早已把这个“走私犯兼倭寇的巢穴”视为眼中钉。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朝廷为了剿灭越来越多的倭寇,设了一个大衙门。叫“闽浙军务提督”,提督挂“都察院右都御史”头衔。统领浙江、福建两省与调入的“客兵”,剿灭倭寇。论说方便,简称为“剿倭总督”。首任“剿倭总督”是朱纨。
      朱纨(1494~1549),江苏苏州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考取进士,时年27岁。他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很深,忠君爱国,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遇到危难百折不挠,是位能臣,值得大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他被提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赣巡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他出任首任剿倭总督,巡抚浙江与福建沿海四府。
      总督握有重权,其中之一是“便宜处事”权,对剿倭不力的五品以下官员可以处斩,不必事先奏明圣上,五品以上官员可以随时撤职查办。第二项大权是财政,除了军费以外,还可以在浙江、福建两省设卡征税,随征随用,最后到户部核销。第三项大权是军权,可以调动全国的精兵强将供他驱使。
      朱纨上任后的第一策就是“坚壁清野”,强行把舟山群岛上的居民迁往大陆与舟山主岛,彻底铲除了倭寇在海上的隐蔽之地,使得他们无食物来源,无藏身之所;第二策就是实行保甲连坐制,他将居民十户编成一甲,指定一位甲长;十甲编成一保,指定一位保长。一甲之中如果有人“通海”,人人都有举报的责任,官府在基层有了互相监视、互相防备的管理制度,在民间有了耳目与卧底,变得耳聪目明第三策是“革渡船”。他不准居民有双桅渔船,已有的收归官府,如有人胆敢再造,船要没收,人以“通海”论处。第四策是整顿海防。他在浙江沿海重建了一个接一个的卫所,驻兵防守,从浙江嘉兴到温州的千里海岸上,卫所多达四十一座,每隔一二百里就有一座。每座卫所都建在通向海洋的要道上,设有瞭望台与烽火台,发现有人下海,就放烽火为号,卫所将士出动捉拿,相邻卫所前来增援,形成铁壁合围之势。
      完成周密的部署后,朱纨于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四月,指派都司卢镗与柯乔率领大军,对“倭寇”大本营——双屿岛发动总攻。进剿出奇顺利,他的军队没费什么周折就一举攻下了双屿岛。岛上的倭寇只是抱头乱窜,四散逃命,朱纨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福建诏安县的走马溪,捕获了倭寇96人,他动用“便宜处事”的大权,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这时,他心中大概也明白,所谓的倭寇,是一伙没有武装的明代商人。(未完待续。。)

第184章 双屿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