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遇到过冷眼,也遭遇过欺辱,但更多的是好心人的同情和接济。
这对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夫妇,艰难的走乡行艺,一村又一村,一年又一年,梦想着能够用积辗起来的钱,过上富裕生活。
虽然梦想中的富裕生活不知道哪天能盼来,但终于有一天,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儿,在艰难中降临了。而正当夫妻俩沉醉在幸福之中时,可怕的疾病突然袭来,年轻的夫妻在拚命挣扎中倒下了,他们走完非常短暂并没有富裕起来,贫穷如洗的一生,留下的,是一个还在襁褓中,想让她过上幸福生活的女儿。
所谓是勾画出来的,我想,这是因为不管是小表妹,还是黄莉华的养父母,都不知道黄莉华亲生父母的家景背景,不清楚他们从哪里来(只知道是从河南省来),什么时候离开了家乡。所以,这部分是经过小表妹构思,艺术加工后,刻画出一对外出讨生的河南籍年轻夫妇,他们和许多在农村无法生活的农民一样,无奈之中盲目地往听说还比较富裕的南方迁移。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黄莉华的亲生父母辛辛苦苦沿途做工,到头来仍然非常贫穷。
黄莉华马上要看的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黄莉华亲生父母临终前,把宝贝女儿托付给好心人,希望她活下去的经过。而这一切,黄莉华的养父母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小表妹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又结合黄家和当时村庄中还健在的老人提供的真实情况,汇编成一个很感人很生动的故事。所以我认为,小表妹并不是盲目的瞎编,故事情节不仅很有哲理性,而且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这个香港姑娘,起码花费了不少心血,翻阅大量内地的历史资料。
至于说这部小说到底如何生动,如果现在看到厦门工地上那些搭棚筑灶生活的农民工,而你又知道他们是因为家景贫寒,迫于生活才靠出卖劳力,换取微薄的收入,你就会有所感受。
看完第二章,已是满脸泪水的黄莉华,抬起头半信半疑看着李雅芩。
李雅芩还是没有吭声,只是帮她把书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部分,黄莉华又认真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她的脸色越来越苍白。
李雅芩特意用书签夹着的,正是第三章有关年轻夫妻临终前托付女孩的那部分,专门描写了身患重病的黄莉华亲生父母,为了襁褓之中的女儿,无奈下乘傍晚村道安静之时,暗地里把亲身骨肉托付给黄家,自己忍受着疾病煎熬,悄然离去。大哥放学时发现了弃婴,黄老太太毅然决定收养婴儿,并追寻黄莉华的亲生父母,却发现他们已离开了人世。
等看完这一段,黄莉华用手帕擦着眼泪,禁不住问道:“芩芩,这……这是真是的吗?我爸妈不是我的亲……亲生父母?”
“是的,华姐,这是真的,你亲生父母已经过世了。”李雅芩也拿起手帕,一边擦着泪,一边从她那部小说里,抽出黄莉华父母的遗书和相片,显得很平静地用双手递过去:“这是你大哥拿来的,是你亲生父母临终前留下的。”
黄莉华楞楞地看着李雅芩,有点害怕的样子,最后还是下定决心,颤抖着手把遗书和相片接了过来。
阅读着遗书上歪歪扭扭的字迹,黄莉华的泪水就象泉水一样,再也止不住,毫无阻挡直泻而下。等看到相片上亲生父母时,黄莉华忽然大叫一声:“爸妈,你们……你们好苦啊……呜呜……”
这时,看着伏在餐桌上抱头痛哭的黄莉华,好象一下子大了几岁的李雅芩,却没有去劝慰。她默默看着比她大好几岁的黄莉华,也在流着泪,却好象在思考着什么。
第一百一十九章 透露真实身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