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父亲和母亲的孝先后满了,在宫里虽然没有什么除服之类的仪式,但姑姑已经让人给她做了几件稍微鲜亮的衣物,而她也结束了素食。
      然后,突如其来的一天,冯煦长大成人了。
      第一次经历这种事,冯煦很是吃了一惊,她先当自己得了什么病,接着才在去斤伽罗的解释下稍稍明白了,原来去斤伽罗去年就经历过。
      阿郑帮她重新换了衣裳,又端来一碗姜糖茶,笑着说:“女郎,以后就与先前不一样了,务必要保养身子。每逢这几天千万小心,不能着凉,不能骑马,不能……”然后她又醒悟过来,南阳之前的“生病”其实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阿郑说了半晌,最后又说:“女郎,你是大人了。”
      姑姑听了消息也微微一笑,“煦儿,你已经长大成人。”女子来了月事,便要许亲嫁人了,现在宫里有些乱,不是好时机,但侄女的亲事也不会太远了。
      自征宋回来,陛下便差不多一直住在宫中,就是出京,也很快就回来了。没有人比冯昭仪更清楚陛下身体虽然还是强壮有力,但其实已经外强中干,而他那暴虐的性子,也越来越压不住。
      偏偏,太子过世,储位空悬,几位皇子都有争储之意,朝中也好,后宫也好,无形中都都浸在紧张的气氛中。
      冯昭仪心里的不安感也越来越强,所以她也更想早些把侄女的亲事定下。
      尽管不想侄女留在宫中,但身在皇家,不可能不受立储的影响。
      算起来皇帝先后有十几位皇子,但如今只有秦王拓跋翰、楚王拓跋建、燕王拓跋谭、吴王拓跋余四子了。四位皇子中年纪最长的拓跋翰为人忠心正直,颇有声望;其次的拓跋建和拓跋谭都有军功;而最小的拓跋余在去年皇帝南征时留守平城,功劳最大,但他的母亲就是被皇帝下令杀掉的闾左昭仪。
      至于太孙拓跋濬,太子在时他是太孙,身份显赫,但现在太子没了,他就成了无根之萍,特别是东宫先前的属官,差不多都被他祖父杀光了,再无有力的辅佐者。而且他年纪到底还太小,并没有来得及立下过战功,与几位叔父相比,就很弱了。
      他们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常氏近来憔悴得很厉害,东宫属官被杀、太子过世,诸王争储——她先是以为必死无疑,后来太子过世皇上一时心软东宫的形势又好转些,可太子没了,东宫终究失了根本,诸王的势力强大起来,威胁太孙。她的心忽上忽下,实在难以承受。能说上几句心里话的只有冯昭仪,这一天她过来悄悄地问:“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陛下没有露过一点口风,”冯昭仪对常氏还是能说几句心里话的,“不过,我倒是觉得论才干,如今的几位皇子都比不了太孙。”
      虽然没有打探到陛下的心思,但是常氏得了这样的评语还是欣喜万分,冯昭仪的话几乎就没有错的,毕竟是出身皇族的人,一双眼睛与别人不同,看什么都极准。常氏禁不住轻声念着佛号,“阿弥陀佛,但愿如此呢!”
      东宫上下都是极信佛的,就是陛下灭佛后,太子背地里也会念颂佛经,常氏自然也一样的,她在冯昭仪面前并不瞒着,“若是真能如此,将来我们就都有福了。”
      大魏国既然实行杀母留子的立储制度,哺育皇帝长大的乳母便能得皇帝的尊崇,当今皇帝登基后就封他的乳母为保太后,还曾经在出京时将兵符交给保太后,便是真正的太后也不过如此了。若是太孙能登上大统,常氏知道他一定也会封自己为保太后的,而自己定然不会慢待冯昭仪。
      冯昭仪也情愿常氏得势,就笑着点了点头,“那就托你的福了。”
      “可是我听说,”常氏就又问:“吴王想娶煦儿为王妃呢。”
      吴王今年十七,先前定过亲,王妃还没过门就病逝了。后来他的母妃被杀,陛下也疏忽了,没有再为他张罗亲事。近来他的确频繁到宁心宫里,宫里人都精明着,早看到了眼里。
      “那是宗爱帮他出的主意,吴王想认我为母,让我在陛下面前为他说项,”冯昭仪轻轻地摇摇头,“现在他们已经更看好赫连皇后娘家的一个女子。”得罪宗爱和吴王的事冯昭仪不会做,但是她也不会把侄女许给吴王,以吴王志大才疏的本性,应该不会有好结果。
      当然,冯昭仪从不会直接反对,只巧妙地让吴王和宗爱注意到了宫里更有权势的赫连皇后,然后那两边就凑到一处了。
      常氏佩服不已,冯昭仪不声不响,果然做得漂亮,可是,“煦儿你终究怎么打算的?”

23.朕好后悔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