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只如常地招呼了皇上,“一路上辛苦了。”
      “母后,我早就要过来了,只是朝中的事情太多。”
      “正是秋收的时候,身为帝王果然有许多事要做。”
      拓跋弘顿了顿,“母后,我来方山前封昌黎王为太傅,旨意已经发下,很快昌黎王就能回京城了。”
      太傅是辅弼之职,职位并不低,但比起丞相、太宰还是略略弱了些——冯煦淡淡一笑,“我哥哥并没有太高的才干,任刺史一职已经是因为外戚的身份,加封太傅恐怕过了,他可没有能力辅佐皇上成为一代明君。”
      拓跋弘过去一心想成为一代明君,但现在顾不上了,眼下他只一心盼望着能成为一言九鼎、群臣信服的帝王,就足够满意。
      之所以加封昌黎王为太傅,是为了堵住群臣之口,也能顺便到太后面前表白一下。
      然后,太后满意了,大家也一定觉得自己做得对,臣子们也就真心拜服了。
      可是太后似乎并不满意,拓跋弘就急忙道:“昌黎王是朕的舅舅,辅不辅佐的倒不重要,早应该回到京城享福了。”
      “既然皇上并不在意昌黎王的才能,那么只调他回京也可以。”冯煦先前宁愿哥哥长住定州,是因为京城的形势不好,先是文成帝与自己势成水火,接着又有乙弗浑专权,哥哥在京城一不小心卷到其间总是麻烦。现在,平城早已经安定了,拓跋弘调他回来也没有什么,毕竟平城比定州要繁华,而哥哥也一向喜欢热闹的。
      太后还是没有感谢自己,拓跋弘不甘心地又道:“朕就是犹豫,太傅回朝,是赐昌黎王府,还是公主府呢?”
      这样的小事,有什么好为难的?哥哥与博陵长公主成亲后,不知是因为他知道过去错了一心改过,还是他们情分果真不错,夫妻二人一直相处很好,至少每年博陵长公主随着哥哥回朝觐见时满脸幸福。是以,无论他们住在昌黎王府还是公主府都没有关系,冯煦完全不放在心上,“皇上随意吧。”
      太后的确是这样的性子,对许多外物都不大在意,她平日不穿贵重的织物,也不喜欢用贵重的物件,就是住的宫殿布置都是简简单单的。现在的皇苑比起北宫还要朴素,皇上就又道:“母后,我下令征些劳役重新修缮别苑,将这里建得更富丽一些。”
      “不必了,”冯煦这一次十分坚决,“正值秋天,百姓忙着收割且忙不过来呢,如果没有天大的事,绝对不能征劳役!”
      “那就等秋天过去……”拓跋弘说完了意识到自己的错,到那时天气已经冷了,不能动工,便为难地道:“母后,我是真心孝敬你的。”
      对于皇上想以一个太傅之位让自己替他在群臣面前说好话,树立威望,冯煦再清楚不过。
      但是,她已经帮着拓跋弘将皇位坐得稳了,再没有必要继续扶持他,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值得自己扶持。太傅之位本就是拓跋弘应该封给哥哥的,算不上什么恩典,自己更从没放在眼里。
      因此她并不会如拓跋弘的意,只是微微笑道:“古者以忠孝治天下,忠列于孝前,先忠后孝,到了曹魏和晋代,便只以孝治天下了。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曹家和司马家的皇位都是自前朝禅位而来,本已经不忠了,只能再三倡议以孝治天下。按说道理也不错,但结果又是什么样的?你也读过史书,其实两朝皇室的人都不信,更不必说种种标榜孝道的可笑事例,只《孝友传》里便有数人背叛君王做了贰臣。”
      “我朝追溯先代帝王,并无以孝立国之论,便是深知曹家与司马家之误。如今我亦如此教你,子女孝养父母自是应当,但不需以孝为名虚假伪作,于国无宜,于家亦无宜。皇上既然为魏国之主,便要以整个魏国为已任,执政公平,用心治国,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一席话说得拓跋弘垂下了头,从冯家再想到李家,究竟他也知道自己的偏心。但是,他既然下决心来到方山,便还是含愧将恳求的话说了出来,“母后,你再帮帮我,朝臣们都不把我放在眼里。”
      冯煦便正色道:“我已经帮你诛杀了弗浑,收回了皇权,如今你诏令一下,整个魏国俯首,朝臣又如何不把你放在眼里?”
      “他们纵是听从我的旨意,心里也都是不服的。”
      “皇上,你也不小了,应该明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何况朝中的大臣们呢?想要天下服膺,总得自己先做出令天下臣服的举止。”
      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又是皇上的一块心病,此番他终于无话可说了。
      冯煦却还在众人面前给皇上留下足够的颜面,便笑道:“皇上自平城来也累了,不如早些歇息。明日早起我们一同到方山下看农人收割庄稼,也能知稼穑不易,这正是明君之所为。”

102.皇上的心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