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那里他不得不去面对许多朝中种种事务,不得不听着朝臣们的种种不满,可鹿野苑却不同,这里是他的天地,没有人能管得了他,他可以随心所欲,除了亲信大臣,根本见不到他。
      这一场法事,皇上决定要做七七四十九天。他想清静一些时候,而且盼望佛祖感受到他的虔诚,让魏国的局势平静下来。
      但拓跋弘并没有得到他所盼望的平静,八月二十日不得不中断法事连夜回到平城。
      二十一日近午时,汝阴王拓跋天赐、任城王拓跋云匆匆忙忙前到北宫,“太后,太华殿内乱成一团,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就想还是要请太后前去指点……”
      拓跋皇室直系中,太武帝的儿子已经没有在世的了,现在文成帝的弟弟汝阴王拓跋天赐、任城王拓跋云正是皇帝的叔父,也与皇帝血脉最亲近的宗室。他们虽然不比拓跋子推那般得到皇上的信任,但在宗室中的威信却更高一些。能让他们一同出面的,一定不是小事。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冯煦心中当然有数,这其中也有她暗中的推动。此时她既无惊讶不解之色,亦不多问,只点点头起身携了太子前往太华殿。
      秋日的阳光十分猛烈,随着车驾走行的任城王拓跋云心里有些焦躁,不知不觉出了一身汗。形势终于到了现在的地步,他不可能不担心,偷眼去瞧太后,见浅色的车篷将炙热的太阳大半遮住了,漏下的少许光线落在太后端庄秀丽的面庞上,光彩明亮,宛如神女。
      任城王的心就静了下来。拓跋云比文成帝小六岁,认识冯昭仪的侄女时还很小,可以说他是在仰望着太后之中长大的——亲眼见到冯女郎变成冯贵人,再成为冯皇后。到了文成帝过世时,拓跋云已经封王了,可他还没有勇气走出来对抗乙弗浑,继续远远地仰望着冯太后和兄长阳成王、阴济王等人的风采。
      英武的兄长们都离去了,魏国又一次面临着乱状,任城王终于有了决断。
      皇帝从来不可靠,乙弗浑当权时任城王就看出他的怯懦。自己没敢对抗乙弗浑不假,但那时的自己不过一个无权无势的宗室王爷而已,文成帝一直防着诸位弟弟,从不肯让自己掌控一点皇权,可是拓跋弘就不一样了,他已经被立为太子十年,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登基执掌朝政,结果他竟眼睁睁地看着乙弗浑杀掉忠心的大臣,抢走了皇权。
      可另一个侄子拓跋长乐,任城王也瞧不上。不论文才还是武功,样样都不行,他唯一擅长的就是讨好皇上,因此很早就封了王。现在他觉出皇上的地位不稳,便又开始拉拢宗室王公、鲜卑贵姓子弟,谋夺皇位。且不论别的,只安乐王和他的母妃李太妃那张扬的模样,就让人觉得不可能成功。
      任城王果断决定投靠太后。乙弗浑那样跋扈的人,在太后面前也不敢无礼,最后还不是被灭掉?尽管他握着几万大军,可被诛后连个水波也没有翻起。太后轻松除掉了乙弗浑,接着还顺利地临朝听政一年多,那时的魏国比起文成帝时还要更进一步,强大、富裕,直到太后离开平城。
      当任城王找到机会向太后表达了忠心之后,他就知道自己做对了。太后对于皇上与安乐王的一举一动竟然早就清楚,自己所提供的那些事实其实可有可无,她应该成竹在胸。
      任城王十分庆幸,刚刚在太华殿上,还不待自己提议,便已经有人主张请太后来主持局面,而且得到了更多人的赞同。看来,大家都精明得很,都懂得应该站在太后一边。
      与此同时,汝阴王拓跋天赐此时心里也一样波涛汹涌。身为文成帝的弟弟,他无论在经历还是感受上都有许多与任城王相似之处,只是他没有比他仅小几个月的任城王机灵,就在刚刚才想通了自己应该赶紧投向太后。
      于是汝阴王拓跋天赐抬起袖子擦了擦额头,“太后,安乐王近来时常妄议朝政,有谋反之意,陛下得知后便提前回到平城,昨晚已经在安乐王府搜到了大量的兵械、铠甲、粮食、布帛等物。”
      “不过皇上昨晚派兵搜查安乐王府,可安乐王却逃了出去,谁想他今日竟纠集了许多宗室不知怎么闯入宫中,指责皇上无才无德,昏庸偏信,不配为君,皇上也大骂他谋逆,却也拿那么多宗室亲贵没有办法,就想到了请太后前去——我们两个是皇上的叔父,辈分高些,因此被选中到北宫来请太后。”
      “兄弟相争,我纵是有心为他们调节,却没有足够的本事,如今一切唯太后马首是瞻!”
      这些冯煦都清楚,可是她还是笑着点了点头,接受了拓跋天赐的好意——近来风云突变,风雨欲来,宗室之内,鲜卑贵姓之中,还有许多朝臣都感觉到了危险,投向了自己。

135.太妃的野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