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回进城
李彦面带微笑,略带景仰地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徐光启数次练兵,又曾主持铸炮,不能说没有成果,但是成效确实不大。
虽然如此,李彦对徐光启还是充满了尊敬,他始终觉得徐光启不算一个合格的官僚,但是,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努力和探索,是绝对值得尊敬的。
这几年以来,李彦借着工业技术的超前发展,在辽南打造出一个特区,打造出复辽军这支跨越时代的军事力量,生生改变了明军在辽东的不利局面,但是在科学技术上,特别是在基础科学方面,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成效也不显著。
倒是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在与西方传教士的合作中,翻译了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著作,譬如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倒是实实在在做了一些工作。
李彦当初也曾经编写过一套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教材。并被使用在华夏系的基础教育当中,这套教材,也得到了徐光启的大力推崇。
当然,徐光启对于书中那套理论是比较推崇的,但是对于这样的书,被提高到与儒家经典同等显要的位置,进士出身,作为儒士的徐光启又是很不满意的。
虽然也存在许多类似的分歧,徐光启与李彦的关系大致还算是比较密切的,而这一次相见,相互之间那种欣赏和惺惺相惜,也变得更加明显。
徐光启问道李彦练兵的方法,在辽南发展集体农庄的做法,以及铸炮、工场等等技术细节,李彦则刻意将话题引申到机械、物理、化学乃至社会学等学科上面,因为他知道,与眼下和魏忠贤的权力斗争相比,这些东西,其实更加重要,这些东西,将会影响华夏民族今年几百年的发展趋势。
李彦希望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得它们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在这个方面。徐光启也无疑是曾经走在时代最前面的那几个人,李彦希望能首先得到他的支持。
李彦和徐光启聊技术聊到半夜,直到年纪大了的徐光启撑不住,这才结束了谈话,让徐光启先去休息。
李彦则谈得兴高采烈,越谈越精神。
徐光启不愧是这个时代的精英,而他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又远非李彦所能够相比的,虽然他很多时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保守的老头子,实际上,这个曾经数次浮沉的老头,也拥有别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见识。
在交谈的过程当中,徐光启经常会说到一些李彦之前没有想到过的问题,从而让他深受启发,尤其是在儒学这一块,有的时候能说得李彦哑口无言,虽然他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也确实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些儒家的经典,但是在徐光启的面前,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儒家的了解,可能真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是“一窍不通”的状态。
虽然两人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面,依然存在分歧,不过在最终的目的上,又很接近,这让他们之间的交谈,变得相当友好。
送徐光启去休息以后,李彦还要处理其他一些事情。进驻通州以后,想必魏忠贤他们很快就能得到消息。他的这一个举动,其实已经是摆明车马告诉魏忠贤以及依附他的那些党羽,李彦此次进京,目的绝不单纯。
“明天早上,京里就会有旨意,要求少爷立刻回转辽东,不得延误战机,怠慢军国大事,”包有才领着情报部的官员,将刚刚从京里得到的消息告诉李彦。
情报部经营这么多年,加上华夏社在京里的关系,李彦能得到的情报来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虽然这道旨意还没下,但是已经通过有关的渠道传了过来。
李彦抿了口茶,微微点头:“早在意料之中,他们也应该知道,本官既然来了,那就肯定不会走的,估计还会有后续的动作吧?”
包有才点了点头:“宫里传出来的消息,魏忠贤召见了几个京营的统领太监,估计会有所动作,不过最新的消息,京营那边还没有什么动作。”
李彦轻轻笑了笑:“会有动作的,不过他们的动作一向是比较慢。”
京营是个什么素质,可以说李彦和包有才他们都清楚得很,真要是打起来,李彦手上一个营,未必就怕了整个京营三大营。
只不过,他到京城来。并不是来打仗的,能够避免,还是要尽量避开战争。
&
第二一一回 进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