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四章 发行债券,引进外资[2/2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 黑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不过奉天毕竟户口百万地域广大,如此多的人口和土地完全发展原材料行业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奉天本土也有些丝绸陶瓷等高端产业,但规模都不大,对我大唐够不成威胁。”
      “原材料和初级加工行业吗?”林靖文又问王散:“那些认购债券的奉天人都从事的是什么行业?”
      “大部分都是不事生产的,只从事倒买倒卖,也就是完全的商业,那些认购债券的奉天人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作坊工场,他们大多是从我大唐购买货物然后贩卖到奉天本土。另外有一部分则是从事药材和木材、皮革等行业的商人。”
      也就是说,这些奉天人从事的行业基本跟大唐本土的行业不冲突,除了那些没有工业生产的纯粹商人。
      即使如此也不能允许奉天人自由出海,一旦让奉天实力增长,那么他们的野心也会跟着水涨船高,那么以后的事可就不好说了。
      不过,这些奉天人很有钱啊,而大唐现在缺的就是钱。
      林靖文灵机一动,想起一个办法:“可以让那些奉天人对我大唐的产业入股,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在大唐开办钱庄,只不过,奉天人的股份不能占到大头。”
      王散一愣,“大王,何为入股?”
      “就是奉天人可以出银钱跟我唐人合作开办商栈、作坊、工场,但必须是唐人所占比例占大头,此为入股。入股的奉天人出银钱,唐人出匠艺、土地等,双方合作,大体上就是这样。”
      后世中国也是大规模吸引外资,不过那是以市场换技术,结果换得民族产业崩溃,别说技术,毛都没换到一根,倒是换来了中国成为新式“殖民地”,国内财富被外国疯狂掠夺,不得不以极大量廉价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去换外汇来贴补国内。
      而现在,大唐除了钱以外什么都不缺,无论是人才、技术、工人素质、管理经验还是各项制度,大唐都远远领先于奉天,林靖文吸引外资不过是为了引进投资罢了,倒象后世那些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模式。外资进来了,但既不能冲击大唐本土的产业,更不能把持大唐的经济,不过是帮助大唐发展经济罢了,而那些投资的奉天人则收获几倍于他们投资的银钱,这也是一种双赢,不过大唐获利更大一些。
      “大王的这个办法好,”王散显然也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大赞:“我大唐本土正缺钱,用入股的办法吸引奉天人的钱于我大唐殊为有利,而我大唐货物甲于天下,虽然市场现在还不大,但利润极其丰厚,想必那些奉天人不会拒绝的。大王英明!”
      “还有,只要那些奉天人愿意加入大唐,虽然他们还未能汉化,但作为特例,寡人可以特别允许他们自由出海,海洋之上照样受我大唐水师保护。”
      “喏!”
      消息传出,奉天人大哗,加入大唐就是叛国,奉天棒子虽然不咋滴,但说到热爱国家的程度他们还是排得上名号的,没有多少人愿意加入大唐,但第二种选择则不是那么难以决定。
      大唐的货物甲于天下,至少在东亚这个小圈子里还是数一数二的,大唐制造既有不输于中原的技术,又有大唐特别的工业化生产,产量大成本低,可谓是物美价廉,不说垄断了奉天扶桑市场,即使象宋人那样卖到南洋乃至大食去也是大有可为,更主要的是:大唐水师强盛。别看现在大唐水师只控制了中原以东的海洋,但是可以想象,以后控制南洋、西洋乃至大食海也不是什么难事,以唐人习惯垄断的个性,到时候整个万里海疆除了挂着黑龙旗的商船只怕没别的什么船可以出海了。
      有前途,大大的有前途。
      大部分奉天人都选择了放弃债券,也就是说,他们不需要大唐偿还债券,这些奉天人纷纷跑到大唐去找大唐商人合作。正好,大唐缺的就是钱,现在很多民间商家正因为没钱扩大经营而苦恼,这下跟奉天人正是一拍即和,大唐本来几乎停止发展的商业、工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而扶桑人就不一样了。爱国?别跟扶桑人说爱国,九州大名甚至鼓励治下的富户商贾迁入大唐。
      秦元1341年元月,刚刚过完除夕,唐王下令第一批集结八万兵马于渤海府营州、来苏等港。渤海湾万帆云集,大唐水师调集了战舰四百艘,运输船更是有几千之数,整个渤海东北海面几乎只见白帆铺天盖地。
      战争,马上开始。

第五十四章 发行债券,引进外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