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卷 第二十章 乌古人[2/2页]

大宋之安居乐业 黑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队则直朝着大门而来,边策马边射箭。
      乌古人自然还击,他们是游牧民族,天生就会策马弯弓,而且箭术大多还很好,与久经训练的大明羽林相比也不逞多让。
      双方你来我往。不时有人中箭。不过明军占了人数的优势。又是骑射,在准头差不多的情况下倒是乌古人地损失更大。
      那两千骑奔到大门之前,一个千人队上前,一部分人将弓往马背一挂,换上连弩,顿时,箭雨比之刚才不知道密集多少倍,乌古人抵挡不住。纷纷惨叫着倒下。而另一部分人则抛出一条条绳索套在木墙的那些粗木上。发一声喊,这些骑兵打转马头转身往回跑。在马力的帮助下,粗木纷纷被拔起,乌古人本就简陋的木墙出现了一个两百米宽的大缺口。
      不用等军官再下令了,明军策马弃了弓弩拔刀而出,策马涌入缺口。
      五千人对付一个不到千户的小部落是没有例外的,连一部分逃出营地的乌古人都被韩卫事先派出的游骑不杀。
      按照军令,明军将这个部落的乌古人区分开来,所有男丁,除了挑选一些向导和马奴之外全部处死,老弱也一样,女子则选出年轻地,貌美也留下,其余的也处死,工匠那是不杀的。
      用过饭,明军稍事休息,养好马力之后大军继续开拔。
      沿着海勒水,沿途往西的乌古人部落纷纷被攻陷,除了一些部落见势不妙早早投降之外,其余乌古部落皆被夷为平地,呼伦贝尔草原又一次迎来了腥风血雨,而且这次是由三百年没来过草原的汉人军队来进行。
      乌古人部落要么被灭,要么往西逃至栲栳泺(呼伦湖)的乌古人王城。而在海勒水以北,谭破虏的四万骑更是将三河乌古(海勒水以北的乌古部落称为三河乌古)赶得到处乱窜,一些三河部落也纷纷南逃至栲栳泺。
      一连几日,栲栳泺以东的乌古部落纷纷西迁,他们带来了一个让乌古人震惊的消息:几百年没出现在草原地汉人大军来了。
      游牧民族本身就是全民皆兵,巨母古城本就有三万骑,这几日又有不少东边的部落逃了过来,以致短时间内汇集了足有将近五万的乌古骑兵,就兵力来说,乌古人也不占劣势,因此,乌古大首领没有据城而守,而是主动出城迎击,他只留下了几千人守城,大部分骑兵被他带走。
      不过,让乌古大首领疑惑,或者说是气愤不已的是,见他带领大军前来迎击之后,那支汉人军队却避而不战,往往他刚收到某个部落又被袭击的消息。等他赶过去一看,汉人军队早跑了,然后他另一个部落又被袭击……乌古人是疲于奔命。
      其实这支到处攻打乌古部落的明军只有五千骑,由莫丹吉带着专门牵着乌古人地鼻子跑,而大部明军则在攻打最开始那个乌古部落地第二天就被韩卫带着过了海勒水,然后汇同谭破虏所部往西打到静边城这是契丹人直属的城市,三河乌古比较松散,他们受契丹人的直接控制,没有自己的大首领。
      十万大军攻下静边城之后。谭破虏再次分兵继续往北搜索三河乌古,韩卫则马不停蹄地渡过海勒水,从北方直达巨母古城下。
      巨母古城不过有几千老弱被留下来,如何抵挡有抛石机和小型火炮之助的六万明军?
      韩卫驱投降的乌古骑兵为前锋,在火炮和组装式抛石机的帮助下只用了半天的功夫就攻下了巨母古城。
      这个时候乌古大首领收到了自家老巢被占领地消息,那可是乌古人地根本,更重要的是,不但是他地老婆孩子,军中众贵族和士兵的家人也大多在那儿,乌古大首领不敢泄露消息。却也顾不得四处“逃窜”的那股明军了,二话不说,带着兜圈子兜得疲惫不堪的五万骑倍道兼程直回王城。
      这个时候,一直被“逼”得到处“逃窜”的莫丹吉部出现了,这股明军别的不干,专门咬着乌古大军的屁股,也不正面作战,就是偷袭,往往乌古人在吃饭地时候明军就跑来捣乱,睡觉的时候更是必然袭营。不时地逮着小股的乌古骑兵就蜂拥而上,乌古大军追去的时候却又四散而逃……
      乌古人疲惫不堪,几日的路硬是足足走了多一半的时间,这还是乌古大首领心急如焚,连着赶路加上能扔的都扔了这才只多费了一半时间,不然按照明军的骚扰程度。走上一两个月都有可能。
      到了巨母古城不远的地方。这个时候韩卫也处理好巨母古城的事情了,该杀地都杀了,想投降的也投降了。韩卫没等乌古军队回过气来,直接六万骑倾巢而出趁夜袭击,照例以投降的乌古骑兵为前锋,莫丹吉恰如好处地也从背后来上一刀,乌古人本身就兵马不如明军多,而且疲惫不堪不说。还被四面围攻。只坚持了一会儿功夫就垮了。乌古大首领和一些贵族是首要目标,死于乱军之中。剩下的乌古人不是战死就是投降。当然,黑灯瞎火的,四散奔逃的也不在少数,不过这些人地家人财产可都是在巨母古城,他们现在是逃了,可大多还是会乖乖地回来投降地。
      经此一战,乌古人成规模的反抗不再存在。
      一路又是北又是西的,明军杀了足有几万人,但投降的乌古骑兵也不少,加起来也有三四万人,谭破虏那边受降的三河乌古还没算在内。
      草原上的规矩可不象中原,臣服于强者是草原人的本能,一般来说,投降的游牧骑兵不会背叛。
      还有一点,草原上是奴隶制度,落后点地还只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地过渡。一个部落里面,头人首领和贵族之类的拥有部落地大多数财产,马匹牛羊大部分都是这些人的,部民一般都是帮这些贵族头人在放牧,不少部民更只是奴隶,这些人没有自己的财产,就是征战所得也大部分被贵族拿走,他们只能分得一小部分,奴隶更是什么都分不到。
      按照天子的命令,韩卫打散了所有的部落,下令所有牧民骑上马就是骑兵都是自由人,抢来的马匹牛羊都是原先部落贵族的被分给这些自由人,从此以后,他们允许拥有自己的财产。
      至于那些贵族,不服气更好,直接杀了了事,其财产正好被分给自由人,人太多不够分啊,缺少的部分只能以后补上了,至于没有反抗的,一些被送回辽东,以后这些人就只是一个富家翁了,当然,朝廷也会给予一个不大不小的爵位和官职,而一部分真心投降的则被吸纳入军中效力,这些人以后将会以自己的军功来谋取富贵。
      这些都不用韩卫考虑,随军而来的有一批文官,这些事都有文官处理。
      更重要的是,随军来的还有大批大批的传教士,老规矩,所有投降的牧民都被勒令改宗,改为信奉新教,宗教可是最能控制人心的。新教的教义本就很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传教方式先进,还有,传教士都必须学医术,至少也得有学识,这些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人群,特别是对于那些乌古人来说,他们缺少医生,更缺少知识,他们对大夫和学者天生就有一种尊敬,新教的传教士对这些乌古人的吸引力可不是一点半点,那是致命的,乌古人原始的宗教远远不是对手,以致乌古人纷纷改宗新教。
      (不知道谁把我的qq密码给改了,我现在上不了qq,问了好几个朋友都说没改。郁闷!我再想想还有没有知道我密码的,还是我把密码给记错了。)

第六卷 第二十章 乌古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