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核实李新霁的身份,并派手下调查了李父贪污一案的结果。
李父确实贪污,但贪污数目不足以斩首,是被上面贪污的主谋当马前卒抛弃了。
相行数月二人已朋友相交,李新霁并未不悦,毕竟荆王身份尊贵,对身边来往之人调查实属正常,但调查李父一案,这是对他的示好了。
荆王有招揽之意。
且荆王未选择杀掉案件主谋,对他强行施恩。
李新霁很明白,举人身份在荆王这样的天潢贵胄眼里几乎与白身相差无几,此举实在礼贤下士。
但荆王的招揽不是一般的招揽,李新霁隐约察觉,且荆王在他面前没有多加掩饰,称得上是赤诚坦然。
荆王有谋反之意。
李新霁所学乃忠君之道,但忠君虽不是愚忠,但他没有立刻给出答复,谢过荆王并提出辞行,他很轻易离开了,在知晓荆王秘密之后。
李新霁懂得这是荆王的信任,是信任他不会将秘密宣之于口,相信他的品格,也是自信于自身的实力,他没有机会说出口。
李新霁继续游历,足迹从仲国到萧国,卫国,知晓许多不离开一个国家就很难知道的信息。
萧国皇帝年迈,日渐荒淫,整日与贵妃为乐,朝政昏庸,厌恶年轻力壮的皇子,牢抓权利,不肯放权,太子皇子心生不满。
魏国开国皇帝武将出身,称皇后恐武将效仿造反,对武将多有打压,延至今日,重文轻武,皇帝养蛊般坐视皇子斗争。
而仲国,皇帝未出孝期,后宫空虚,历代皇帝子嗣而言,多有忧虑。
先皇临终托孤三位辅政大臣保证了皇权平稳交替,但君臣之道,向来是君强臣弱,君弱则臣强。
夏太傅从寒门升起,白丞相代表世家,张将军是军权,三者勉强维持平衡,却也把持了朝政。
而观皇帝自登基以来种种行政措施纵衡之道,保守有余,进取不足。
三国皆有内患,而转移内患的最好办法,就是外敌。
不出十年,战争必起。
李新霁思绪在仲瑾钰和荆安歌之间转圜,若太平盛世,皇帝谨慎称得上是守成明君,但战乱将起,保守便是败笔。
李新霁虽相貌清俊温文尔雅,但内心却是锐意进取之辈,荆王,朝廷唯一异姓王,文韬武略出众,二人秉性相投,不然如此身份差距不会成为朋友。
李新霁下了决定,接受荆王招揽,参与谋反大业。
岁二十一,李新霁会试、殿试皆第一名,状元三年出一位,但六元及第,大仲开国以来,在李新霁前面只有一位。
一时风光无限。
李新霁就是在这个时候,得知荣乐公主对他有意。
第284章 李新霁番外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