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七章、三战却追兵,一朝安洛邑[2/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什么作为。  吴霜的眼睛已经有所湿润,但是他早就在暗中看着张正了,那个他熟悉的管家,在人世间漂浮了这些年,竟然变成了战场上从容不迫的将军,这与自己小的时候,抱起孩子去摘墙上的藤蔓花朵的仆人简直有天壤之别,他还知道,现在不是谈旧情的时候。  “原来子霖与张太守早就认识!”董承在旁冷冷说道。  “难怪要……”韩暹说了半句,忽然觉得自己这句话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也就没有多说下去。  “朕想要从速回归洛阳,不知道爱卿以为如何呢?”天子直接把问题交给张正,如果他想要做什么,那么这些人,尤其是经历了一场大败之后,根本没有力量来阻挡刘驰的军队了,还不如直接让他来决定。  这样不可不说是高明之举,张正纵然十分想要和刘驰合力歼敌,而且这也是他们计划好的,但是天子这话的意思,分明是任我宰割,如果我真的反对公卿和天子的意思,那岂不是就背上了骂名?张正不由得汗流浃背,半晌说道:“臣愿保銮驾回洛阳!”说着一面整顿兵马,一面派人去通知刘驰和宋明两路军马自己的去向,保护着銮驾,向东南进发。  一路行到东垣,张正见天子与百官都是连夜奔逃,困倦不已,便安下营寨,守护銮驾。吴霜赶来相见,才一见面,张正便又涕泪难禁,问了许多事情,吴霜也泪流满面,自荥阳战败,已经五年,岁月悠悠,人世感慨,又想起和刘驰也是五年没有见面,也不知道兄长有没有什么变化,更加感慨心酸。  两人谈起分别后遭际,互相慨叹,张正忽然叹道:“勤王真是个费力的差使啊!”吴霜一怔,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但是自己在朝廷中时间不短,已经很习惯了各派势力的角逐制衡,便笑着安慰张正,说道:“兄长素怀恩义,但是初来勤王辅政,必然有人嫉妒,有人不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霜自然会在其中周旋。”  “但是公子有什么打算呢?”张正问道:“我们此次勤王,究竟是要如何作为呢?如果我们把天子奉迎到晋阳,自然是最好,不过就随着天子安顿在洛阳,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们还得平定关中,否则恐怕难以立足。”  “这个还是等我见了兄长之后才能决定!”吴霜虽然这样说,但是凭借张正对他的了解,看出他早已经有了决定,只不过是这种决定被突然到来的某种事情打断了,然后处在一种动摇犹豫的境况。  ※※  “这个刘驰究竟是不是可信?”天子的寝所中,杨彪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看来不肯休息的也不全是数年不见的老相识,连天天都能见面的人们,也在抓紧时间聚会。  “何况现在大司农吴霜,和他们也是一伙的!”董承在旁边不无忧虑,仿佛正在陷入了一个难题,这个情况实在是不好对付,有内应,还有外援,这样的话……还真的是搞不清楚会如何,但是有所图谋,而且刘驰的不速自来,看来是出自吴霜的手笔。  “启禀陛下,那刘驰与吴霜本来就相识,而且结为兄弟……”“爱卿还有什么话就一起说出来!”天子对于长水校尉种辑的吞吞吐吐有点不悦,要是士孙瑞还活着的话,那该多好,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烦恼,那位老人家一定会有真知灼见的。  “臣以为吴霜对陛下的忠心,毋庸置疑!”董英说道:“臣曾经与之共讨国贼,敢以身家相保!”  天子似乎还是愿意听到这样的声音的,说道:“如此说来,刘驰也必然是个忠诚之人了!”却看见董承狠狠的瞪了董英一眼。  “臣倒以为李、郭势大,京师又无粮,不如召请山东曹孟德来保驾!”董承几经推敲,还是说出了这句话。不禁让众人都感到诧异。  “刘驰之师,虽然堪称精锐,但是只有几万之数,李傕、郭汜十余万众,怎能抗衡?兖州曹操,收服青州兵三十万,可以保驾!”杨彪也表示赞同,虽然不知道一向反对召外邑诸侯的董承,怎么又想到了要请曹操入京。  天子踌躇半晌,对于他们所说的人,的确都不熟悉,也不知道谁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又怕万一刘驰也是有野心的人,那么再请一镇诸侯来,也能互相制约,便下了决定,说道:“那就请国丈致信曹孟德,朕此时不宜诏命!”商议已毕,众臣便都散去。  “唉!食禄者多,分忧者少!”待众人散去了,天子敛裾起身,喟然叹气。踱出庭院,仰头猛然看到天空中开阳熠熠发光,天机、天权,也全都坠落了。天空中北斗只剩下光芒耀眼的开阳和被它遮掩的玉衡了。  是不是连续的罹乱,已经让朕变得多疑善嫉了呢?还是更加沉稳一些,现在才最是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忠谁奸?每一步走错,后果都是万劫不复。  ※※※  箕关并没有虎牢关那样的雄壮,也不如潼关险峻,可是它将河东和河内分割开,又作为王屋山的出口,从山区走向了平原,洛阳冲积扇上的出口地带。从这里走出来,连绵的群山已经被渐渐舒展的平原取代,顺便还有人们的心情。每个人的眉头,都从攒聚的群山一样,展平成了眼前的情况。  轵道再往东南百里,就可以到孟津了,周武王会集天下诸侯讨伐商朝的故地,是洛阳附近最主要的渡口。人们似乎忘记了李傕、郭汜还在后面,虽然天子和百官在忠诚的问题上,还没有无条件的全部信任刘驰,但是他们倒是宁愿相信,刘驰一定能打败李傕,至少不会让他们在渡河之前有什么不安全。毕竟这位将军,虽然大家都没有见过他的容貌,可是都知道他击败匈奴的事迹,那么李傕也应该不在话下。  河内太守张杨早早的就来到了轵县接驾,献上了布帛粮米,天子也听说过张杨的名气,不过这多半与他对于吕布的义气有关。但是不管怎么说,定都安邑期间,也只有张杨和王邑献上过诸侯之贽,天子也没有理由不对他慷慨,加封他为大司马,命他准备船只过河。张杨得到了官爵,也就欣然前往筹备。  还没有渡河,又有消息传来,郭汜率军先进,被刘驰部将宋明围在安邑,乘夜四门放火,郭军大乱,突围而出,又被宋明截杀一阵,斩其大将崔勇,献首数千级。张济身受重伤,不能再战,已经撤退回弘农去了。现在李傕、郭汜合兵一处,刘驰军也赶到,双方正在虢附近对峙。天子大为喜悦,自从东迁以来,沿路被李傕郭汜追杀,大战四次,一胜三败,这次也算是出了一口气,但是现在还不是太高兴的时候,眼前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回到洛阳,天子隐隐约约感到,那个北邙背后的盆地,才是自己力量的所在,只要到了洛阳,就一切都有希望。当时想要派人去慰劳刘驰,但是左顾右盼,沉思半晌,还是遣尚书仆射钟繇前往,并嘱咐说等到还归都城,再行封赏。毕竟现在还是为稳妥起见。  吴霜心里不是滋味,但是现在就去见兄长也不是最好的时候,等到一切都安定下来,这不会是问题,现在形势越来越对刘驰有利,自己还怕留在天子这里,充当人质的角色么?何况现在张正在这里,也没有什么能够超出控制。  回头忽然瞥见董承满面沉郁,略为错愕了一下,旋即明白,一定是刘驰的兵力,让这些人感到了迷茫,因此要重新估计刘驰的实力了。据张正所说,宋明不过数千军马,竟然能四面围城,攻打郭汜,这在董承这样的人看来,非得有数万人不可,而一个部将偏师,都能够率领如此多的军队,那兄长就更可观了。想到这里,不由得会心一笑,这是用兵的手段,善于利用士气以及敌人的心理的结果,不过给人造成这样的感受,获得的政治价值,远远超过了在战场上所能获得的,一切都在向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吴霜已经不自觉地为这些最熟悉不过的亲人们感到骄傲了。  可是张正说并州兵马,刘驰几乎全都带出来了,为的就是能够保护天子的安全,如果现在袁绍或者谁来侵袭并州,那恐怕要日丧千里了。不过就算全都带出来,也只不过四万人马,主要的将领也全都随着刘驰的主力出征,那么这样算来,刘驰和宋明两路军队,也只有三万不到,在那里抗衡李傕、郭汜的大军,还是有些勉强,只是这开局实在漂亮,两次交锋将对手完全压制住了,不过要想真正的解决忧患,还是要艰苦的斗争,不过胜利是一定能够取得的。  我们是应该带天子回晋阳,还是应该留在洛阳,并且经营这块土地呢?吴霜对于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什么结论,但是从张正的叙述来看,晋阳是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在洛阳西面有李、郭,东面有曹操,南面还有刘表,这实在是三面受敌的地方。而且北面是张杨的地盘,张杨再北,还有袁绍的外甥高干占据的上党,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四面受敌了,迁徙銮驾,肯定会遭受反对的,而不迁徙的话,那就要面临一个包围圈,把我们彻底的困住。这还真的是难以决断的事情。  渡过了黄河,就是洛阳,荆榛遍地的荒芜,吴霜曾经在五年前见到,不过那个时候这里只不过是一片焦土,现在土地表层的乌黑已经褪去,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春风,将火的痕迹扫平。但是草莽的生命力,又让这个地方显出难以形容的荒凉,时候深冬,枯黄的颜色更给都城增添了憔悴。  洛阳城外赵忠的故宅,聊作天子驻跸之地。天子诏命建立临时宫殿居住,改元建安,这一年便为建安元年(195年底)。李傕、郭汜听说天子返回洛阳,也无心与刘驰再战,便遣使议和,撤兵回弘农。  张杨出力帮助建筑宫殿,半月成功,号为“杨安殿”,请天子居住,朝廷既然安定,便要引兵回河内。左右劝道:“将军既然安定朝廷,为何不留在朝中,佐佑天子?”天子也遣大臣挽留张杨,张杨笑辞道:“臣固一介武夫,朝中自有公卿,杨不敢擅居。至于保驾安国,乃是本分,有宫殿志名,已经足够。”便径自回河内去了。大臣回报天子,天子慨然叹之。未几,荆州牧刘表,遣千斛粮麦,命部将送上京师,供应皇室,天子亦嘉奖之,赐刘表镇南将军。  且说李傕罢战,刘驰便命宋明为先锋,全军向洛阳进发,天子听闻,要遣卫将军董承、太尉杨彪率众到孟津迎接。吴霜出班劝阻道:“国家中兴,正该重立法度,恢复礼制,不可逾越!刘驰位不过郎将,竟然劳动公卿大将,于礼不合。请陛下止之!”天子听了大为赞赏,便改命侍中杨琦前往。  天子又难免对这个刘驰很感兴趣,便问道:“卿与刘驰,私交颇笃,不知道其人风采如何?”吴霜见天子对刘驰很好奇,有些到了迫不及待想见见的地步,心中高兴,但是还是从容说道:“其人清雅温和,敦儒伟岸,人臣中之上驷!”天子默默咀嚼这几句话,脸上却露出高兴的表情。  一时朝散,董承追上杨彪,悄声问道:“杨太尉,现在刘驰将要入京,吴霜在殿上劝阻陛下的话,您都听见了?”杨彪颔首道:“不错,听见了!”“可是太尉不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么?”董承问道。  “吴子霖所言,都是为了不让刘驰违背礼制,失去人心,也是正理!”杨彪感到董承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却似乎总是不甘心的样子。  “吴霜此举,看似为朝廷计,其实是为刘驰收揽人心啊!”董承把声音压得更低。  “我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对呢?难道天下诸侯,就没有一个可信的?”杨彪对董承这样子已经有些不满了,“将军不要过分的猜忌!”从见到张正以后,杨彪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其实不论是谁,只要能够安定朝廷,都是一样。现在张正虽然在军旅中对天子丝毫不敬,但是这正是懂得轻重缓急的做法,而能够力却叛军,又安然戍守朝廷,出入恭敬,这才是真正的辅政做法。如果他们治理国家也像治军一样有一套的话,那么朝廷中有这样一位君子,应该是件好事情。他现在不明白董承为什么始终都是在针对刘驰。  “朝廷在一人的控制下,总不算是好事!”董承接着陈述自己的看法,“我看不如去……”  “召曹操入京?”杨彪把董承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话接下去,旋即深深吸了一口气,紧紧抿着嘴唇,陷入了思索。  虽然之前天子已经默许,但是形势也没有那么严峻,而且董承也一直忙于安定朝廷,召曹操入京这件事始终没有施行,或许董承自己也在踌躇,但是现在看到刘驰就要入京,思前想后的他,还是觉得有更多的势力构成的均势,要安全稳妥一些。  “太尉不是一直说曹操是忠诚之臣么?我想多些人来京辅政,一来可以增加中央的力量,再来也可以互相制约,不至于有叛逆的事情发生。”董承知道杨彪一直都是想要曹操入京的,所以借着这一点发挥开来,“当年孟德刺董,那是何等的豪勇?诸侯伐董勤王,也是他一手策划,平定了青兖黄巾,也是有大功劳于社稷的人,如果他入京,岂不是比那个名不见经传,在袁绍手下做部将,又远居在胡边的刘什么驰更有来头?如果孟德入京,恐怕李傕、郭汜这些人要望风而逃了!难道太尉不希望天下安定么?”  “我家世为汉臣,祖孙三代太尉,国家不幸,黎民尚且哭泣,何况我们?但是……”杨彪其实已经心动了,曹操这个人他还是熟悉的,比刘驰来的更稳妥些,其实召他进京,也没有什么,反而更好。只是有些顾虑,刘驰就要进入洛阳,那么洛阳全都要受到他的控制,这个时候召来曹操,会不会有新的乱子。  可是即使刘驰没有来到洛阳,洛阳的防务也全都在张正的手中,他本来有一万兵马,又获得了司隶地区新入伍的万人,实力大为壮大。董承、杨奉等人虽然也增加了不少兵员,但是总共也不过万人。好在董承是卫将军,皇宫与朝廷的安全由他负责,但是京城中,就不是他的控制范围了。或许这也是董承想要排斥刘驰的原因?  “如果我们私自召进诸侯的事情,被刘驰及其党羽发现了,那样会不会反而让事情解释不清?”杨彪不无顾虑。  “洛京本来就缺粮,李傕、郭汜又近在弘农,威胁还极大,多召一些诸侯入关,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  “那么……”杨彪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也只有如此了。”

第七章、三战却追兵,一朝安洛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