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章、曹操再上京,刘驰添虎将[2/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公入关,与将军共讨国贼,岂不是天下的大幸!现在欲僭越者比比皆是,韩暹杨奉据中牟,难免嫉妒将军拥国事于洛,必然要阻挠曹公入朝。如果将军亲自到虎牢关迎接曹公,威慑杨奉,两位忠诚之士并辔入关,宣义天下,作兴汉室,也是一朝佳话,千古垂名之盛举!”荀彧看出刘驰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说法,自己的劝说有了效果,索性一鼓作气的说下来。  其实刘驰更清楚,阻挠他们的人更多,最近吴霜提出了一些计划,都是有关富国安民方面的事情,刘驰虽然十分想立刻就施行,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又不愿意强迫朝廷,也就只有搁置,如果曹操真的是可以信赖的盟友,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但是这样的事情,必须还要和吴霜以及其他人商量一下,便说道:“驰自然欢迎曹公入朝,共兴汉室,只是关于杨奉之事,还是要与朝中商议一番!”荀彧自然知道他是不能马上下决定,但是主要的目标也就是得到刘驰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对,那么何妨再等一等,便说道:“如此,在下还要去卫将军府上拜谒!就此告辞了!”  刘驰不由得一怔,便问道:“文若为何还要去卫将军府上?”荀彧明知道董承一直主张招曹操入京,也明知道董承和自己不合,怎么还敢故意挑起自己的怀疑呢?至少也不该是这么毫无避忌的提起。  “卫将军与将军共掌国事,在下为何不能去探访?”荀彧更加不忌讳,放佛完全不知道朝廷中的事情一样。  “文若还没有入朝拜见天子,先去各大臣家走访,恐怕不太好!”刘驰心中其实是不愿意曹操的使者和董承接触的。  “在下也没有入朝,但是却先来拜谒将军了,况且彧也不是来结党营私,都是遵循礼仪的拜访,没有什么好避忌的,将军的阻拦未免没有什么道理!”荀彧一副耿直的面孔,坦然说道。  “不错!”刘驰心花怒放,说道:“曹公久已不在朝廷,未免有所生疏了!日后大家都是同僚,遵循礼仪拜访一番也没有什么不好!”他此时只是越来越宁愿相信曹操中正无私了,便再对荀彧客气了几句,让他离去了。  “请孟德入朝的事情,我可是出了不少力的,还被刘驰怀疑了很长时间!”董承面对着曹操的使者荀彧,怒气冲冲的说道:“要知道虽然孟德兵强马壮,但是没有诏令,不要说未必能够入朝,就算能够进入洛阳,也不是名正言顺,那样政治上的优势,就丧失了一大半了!”  荀彧冷静的看着董承严肃而又愤怒的脸孔,等待着他发泄怒气完毕的时刻,没有说一句话。  “我之所以请孟德入朝,是因为不想看到刘驰擅权,孟德难道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难道文若不知道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么?”董承没有再继续说下去,静静地坐着,等待着荀彧的回答。  “我们当然知道,也知道谁是恩人!”荀彧不得已说了这样一句话,但是董承却很满意。  但是满意中还是有现实的打击,怒气从他心中冲上来,又质问道:“为什么文若一进入京城,马不停蹄,就先到刘驰哪里去了呢?难道孟德以为真的是刘驰的保举,才让天子下达诏命么?”  原来董承是在为我没有先来见他而感到气愤,荀彧不由得感到好笑,又觉得有点不舒服,但是还是要耐心的解答,毕竟刘驰在他们计划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还要取决于刘驰对我们的态度,而他对于我们的态度,至今还没有下定论,所以董承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说道:“卫将军以为与刘驰相比,实力如何?如果刘驰对付将军,胜负如何?”  董承没好气地说道:“我如何能够比得了刘驰?他好歹也数万兵马屯驻京城,否则怎么能够擅权自主?”心中却想到:曹操不会是这么势利的人?又说道:“刘驰要杀我,还是易如反掌!”这句话说出来,底气也差了许多。  “既然将军知道强弱的势道,那就不要责怪我们的所作所为!”荀彧阻止了董承的脾气的发作:“请让我把话说完!曹公还在关外,能否入关,能否站稳脚跟,还是未定之数,虽然有将军的帮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也有必要的实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在一开始就与刘驰作对。您也不能不承认,现在京城中是他的天下,小不忍,则乱大谋,将军总不会为了这一口气,就坏了大事?”  看见董承低头不语,荀彧又继续说道:“现在京城之中,耳目遍布,彧一入将军府邸,刘驰马上就可以知道,那样的话,我们与将军的关系,也就白于天下,反而不利于大事。而且刘驰善于妒嫉,如果因此猜忌将军,岂不是害了将军?现在各自按照礼仪而交往,没有人能够指摘什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大事上维持默契,才是合作之道。否则互相来往密切,天下都知道我们旅进旅退,共荣同辱,曹公说话,大家就知道董公的意见,岂不是更加不利于我们实现共同的目标么?”说着荀彧将曹操的书信递上。  董承的气差不多消散了,展开曹操的信看时,曹操措词十分谦虚,隐隐有感恩戴德之意,董承大为得意,指着几案旁边的一个箱子说道:“日前袁绍也曾遣使者来送书,表明勤王之意!我所以踌躇不答者,盖因思念孟德啊!”  荀彧再拜答道:“曹公素来知道董公心志!常述说董公急公好义,并说,如果当初董公在朝,刺董卓者必不是曹孟德了!”“哦?孟德果然是这样说的?”董承对此似乎颇为感兴趣,“孟德还真是知己啊!”董承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些笑意。  “所以说董公也请以知己待曹公,曹公必然不会相负。请绝袁绍使者!”荀彧谦卑的答道。  “我早就知道孟德才是真正值得依靠的!”董承开心的答道,“我会坚决地站在孟德这边!其实袁绍的使者我早就回绝了,请回复孟德,让他放心入京,我等着他到来,共图大事!”他已经紧紧地握住了荀彧的手,荀彧也在积极的回应他。  所有曹操送来的粮食已经派完,刘驰也答应到虎牢关迎接曹操入洛,荀彧便来见曹操,当时曹操正屯兵在虎牢关与杨奉对峙。听闻京都中已经扫清道路,对荀彧说道:“操此番进京,文若功劳至大也!”荀彧谦逊谢之,对答道:“将士用命,彧固不敢据功劳,况且此非论赏之时也!”曹操赞叹道:“真国士风骨,辅弼良材也!”便专等刘驰到来。  且说刘驰一路率军二万,留张正在朝,自己往虎牢关来。本来不准备带许多兵马,但是吴霜反复陈说,怕有渑池之会,又说杨奉其实才是敌人,刘驰也便从了他,为了炫耀军威,也便率领众将,点齐兵马,俨然如要厮杀一般,向虎牢前进。  杨奉本来是与董承有嫌隙,才出走虎牢附近的,不知道刘驰是何样人,但是后来韩暹到来,说刘驰弹劾他,杨奉也对刘驰怀有戒心,以至于刘驰屡次招请他还朝,他也拒不从命。对于曹操和刘驰的往来,本着为董承制造麻烦的宗旨,一律反对。现在听说曹操辎重颇多,又有些动心,韩暹本来就是打家劫舍的出身,自然不必说,但是曹操又请刘驰助阵,这不免让杨奉也起了疑心,再听说刘驰尽起军马,杀奔虎牢而来,心中大怒,大骂道:“刘驰小儿!难道我怕你不成?”韩暹又在旁左右撺掇,杨奉便留韩暹守虎牢关,阻挡曹操。自己率领本部数万人马来迎战刘驰。  且说刘驰一路行军,到了昔日荥阳的战场,感慨不已,设祭凭吊当日战死将士及百姓,树万人碑,并哭拜一番,向左右讲述当年战败之事,又说代死免君之义士,听者无不下泪。刘驰又单独为二人立碑祭奠,自撰碑文,行礼既毕,正要催军前进,传报说杨奉整理军马,等待厮杀。不由得吃了一惊,连忙行军到前。见杨奉列阵等待,便出阵问道:“将军有功于王室,为何又相攻击?”杨奉对面骂道:“刘驰竖子无知,拨弄权柄,韩将军又有何罪?遽遭流放?”  “韩暹故白波帅,与李乐等勾结,逼犯天子,随跸七十二日,造恶数十条,我俱以奏闻天子,只罢免其官职,又未削夺其爵位!何来拨弄权柄之罪名?”刘驰义正词严,杨奉不能回答,但是已是箭在弦上,何况本来就与刘驰没有什么好印象,索性反了就是,遣徐晃出战。  刘驰见迎面冲来一员大将,金甲兜鍪,英武无比,忙令冯武出战。冯武大喝一声,挺长戟相迎,两人各展本领,大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刘驰见徐晃也勇猛,不想让冯武与之硬拼,便传令鸣金。冯武正战的兴起,但是将令难违,便大声说道:“且通姓名!明日定斩汝!”徐晃傲然答道:“河东徐晃!不要命的尽管来!”冯武大笑,转身而去。  回来见刘驰,说道:“敌将徐晃果然好本事,只好智取了!”刘驰心中诧异,问道:“我看安国似乎尚未尽兴,难道觉得不及徐晃勇猛?”冯武说道:“我虽能并徐晃,但是要在数百合之上,且不能保证生擒,看徐晃乃一将才,杨奉终非其主,主公不得而用之,未免可惜!请主公设计生擒之。”吴霜在旁,见冯武如此为刘驰谋划,心中生疑,但是他当然知道徐晃之能,不止在武功上,军略也非寻常,便说道:“兄长不妨如此……”刘驰点头道:“破敌只在今夜!”  当晚全军饱餐,吴霜领军,向杨奉军营悄悄靠近来。到了寨边,一声呐喊杀将进去。  果然杨奉早有准备,杨兵四面围至,冯武从背后杀来,勇猛无匹,将吴霜等人救应出去,杨奉驱兵追赶,徐晃连忙进言道:“不可,刘驰用兵素来谨慎,一定有援兵,不如趁好便收!”杨奉杀得性起,那里肯听?便自引骑兵追击,才到氾水边上,两下伏兵一起杀出,吴霜又回头猛冲,将杨奉大军冲散,四下分割,背后一声锣响,又杀出一路兵马,当先大将正是刘驰。刘驰大笑道:“杨奉还不下马投降?”  杨奉大怒,但是却难以冲出,一时手下兵将四散,更难抵御,不由得长叹道:“我堂堂大汉之臣,竟然死在这里!”刘驰听到他尚且自认为汉臣,猜想他还有所忠诚,不由得有些心软,正好吴霜来到面前,进言道:“乱军之中,并没见徐晃……”一语未毕,后军大乱,刘驰虽然治军严格,却喝止不住,徐晃肩挽强弓,背插宝剑数口,手舞大斧率军杀进重围,无人能挡。  吴霜看得目瞪口呆,说道:“兄长且暂避!”说着自己一振长枪,上前迎战。  刘驰哪里肯躲避?但是他正要将徐晃诱入重围,以便擒获,来不及喊回吴霜,便让军马两边散开,放入徐晃。  果然徐晃逞勇,单骑闯入,手下兵将却尽被吴霜等人阻住。徐晃一路冲到杨奉面前,杨奉大呼:“公明救我!”徐晃挽着杨奉辔头,当先闯出,却被冯武拦住,几次冲杀不出,又被挡回,一时气沮。  刘驰知道杨奉已经兵无战心,便出马说道:“杨将军尚有忠诚之意,何苦与某刀兵相见?徐将军又武略非常,不如降某!”杨奉还未回答,徐晃看见破绽,取弓一箭射来,正中咽喉,将刘驰射下马来。众人大为惊恐,救应不及,徐晃拉起杨奉,骤马而出,众人都担忧刘驰,谁也无心阻拦,杨奉等人又兵少,不敢再战,逃奔回营去了。  杨奉于途中埋怨徐晃说道:“刘驰已经想要与我议和,公明为何又阻挠之?”徐晃正色道:“为军旅,岂有战场降敌者?况乎大将?”半晌又说道:“刘驰被我一箭射中,恐怕再难活了,不如就此赶快去召集兵马,我军人数本来就多,再趁其军心大乱之机,可以大破之!”杨奉叹气道:“我军新败,如何能够马上再战?况且刘驰军马尚多!”便不用徐晃计策,再令人去探听刘驰军中消息。  众人再看刘驰,兜鍪急切之间解不下来,看不清伤处,众人各自殷切呼唤时,刘驰只是双眼紧闭,不能苏醒。吴霜抱住刘驰痛哭,却听见一个声音道:“子霖快引兵回营,小心敌军整兵重来!”吴霜心中大悟,连忙抱起刘驰身体,传令回营。到营寨中刘驰又起身笑道:“徐公明这一箭好厉害。”把兜鍪脱下来给众人看时,已经堪堪射透,一面说道:“我当时的确没有什么防备,但是想到齐桓公之带钩,索性跌落下马,料杨奉没有追击,也是没有什么智略!不妨再破之。”  吴霜皱眉说道:“今日本来已经可以将杨奉、徐晃擒获,何必又画蛇添足呢?”刘驰说道:“我不是可惜杨奉,只是怜惜徐公明,杨奉追击子霖,却不带徐晃,显然是忌惮他得到功劳。遇到打硬仗的时候,又不得不倚重他的勇武,面对这样的猜忌,徐晃还是冒死救他,这是具有国士之心呢!我不用仁义将徐晃收服,难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否则就是抓住了他,也未必能够收服他!”  话音刚落,旁边王凌出列说道:“徐晃是河东人,某与他有些故交,愿意去说服他来降!”刘驰笑道:“彦云可有把握?”王凌说道:“如果不能成功,恐怕也轮不到将军处罚我了呢!”刘驰大笑道:“不错,但是我还要继续逼迫一下杨奉,才能劝降!彦云此时去,不是还有些冒险么?”王凌低头,刘驰的话很对,现在去劝降徐晃不过只有六七成把握,但是徐晃如此勇猛,再战还不一定会出现什么危险。刘驰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说道:“我们大军在此,难道还怕一个徐晃?只不过是要彻底收服他而已,彦云不必过于担心!”王凌便没有什么意见,刘驰又命令全军举哀。  杨奉听说刘驰确实死了,心中大喜,想不到平定匈奴的大将,就这样死在自己的手上,便要攻打刘驰营寨。徐晃劝谏道:“刘驰虽死,其手下人多有谋略,昨夜慌乱之中,难免智力委屈,但是现在刘驰一死,其营不乱,众无二心,也未必能够攻打!”杨奉不肯听从,引大军出战,又趁夜来袭刘驰营寨。  一股脑冲进,却发现是座空营,四下呐喊,火把照天,不知道有多少兵马,簇拥一员大将出马,正是刘驰。杨奉见刘驰没有死,不禁心慌,夺路而逃,幸好徐晃保护,死命冲出,只有少数跟随,其余兵马,都陷在包围之中,都投降了。半路又遇一彪军马,正是冯武率领,戟指杨奉道:“本待杀汝,看在徐公明面上,权且饶你,留下兵马便是!”杨奉吓得不知所言,徐晃挺身杀出,与冯武大战,杨奉夺路而逃,半晌见冯武也不曾追赶,又颇怀疑徐晃与刘驰有私交,徐晃早看在眼里,说道:“将军不可中了刘驰反间之计,此时正宜同仇敌忾!”杨奉将信将疑一路奔回虎牢关上,准备扼守关口。  王凌却混在那数百残兵中逃入虎牢关,半夜里来寻徐晃,却见徐晃秉烛披甲而坐,知道他有所思索,心中大喜,此事又成了几分。便径直闯到面前,拜道:“将军别来无恙!”徐晃大惊道:“莫不是王彦云?”王凌起身说道:“正是!”  徐晃连忙让座,屏退左右,问道:“昔年在桑梓,多蒙接济,但是听说先生在刘驰帐下侍奉,颇见亲厚,如何敢来我这里?”  王凌笑道:“既然知道我在刘将军帐下,就不知道我来做什么吗?您也是聪明人,以为此事如何?”  徐晃眉头深锁,慨叹道:“不知道刘驰其人如何,彦云既然来做说客,总不能一言不发?况且我曾在阵上射伤他……”  王凌放声大笑,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个说客,还要低声细语一般,说道:“我能来到这里,公明还以为刘公会计较那些么?”  徐晃似乎有所理解,王凌继续说道:“公明所爱好的是义,刘公匡扶天下,千里驰援,拥立主君,这不仅有义,还是忠,何况几次交战,将军也看到了,以为刘公用兵如何?能够任用智力,逞施勇力,而又不暴虐害民,不正是贤主么?杨奉、韩暹之流,能成什么气候!不仅刘公本人十分思慕将军,就是他帐下众人,也都欣赏将军呢!”  徐晃听到这句话,迅速想到了冯武的话,便霍然起身说道:“多谢王君指点,晃这就去投奔刘公!”王凌忽然说道:“何不杀奉、暹以为进身之阶,或者开关迎入刘公?”徐晃正色道:“杀主背恩,公以我为吕布乎?”王凌猛然语塞,慨叹道:“公真乃义士!”便和徐晃奔刘驰帐中来,杨奉听闻,追赶不及,又走了徐晃,恐怕难以守关,便和韩暹弃关走投吕布去了。  刘驰见了徐晃,大喜说道:“我得公明,不枉与杨奉大战,死伤一场!”左右都问是什么意思,刘驰笑道:“有此等勇将,将来讨贼无往而不胜,百姓也不至于多遭难了!”徐晃再拜倒,说道:“晃无知草莽,投奔来迟!有主公如此,敢不尽心竭力?惟日前射伤主公,恳请降罪!”刘驰又笑道:“管仲一箭,齐得富强,公明一箭,我将何所得?”便拜徐晃为晋阳太守,又嘉奖王凌。王凌又称徐晃义气,将他不肯伤害杨奉之事说与,刘驰又再慰勉徐晃,言意溢美,众人都说道:“贤主义臣,一时佳话!”  且说曹操本来屯驻在虎牢关外三十里处,听说杨奉与刘驰交战,一方面韩暹守关,难以攻下,另一方面也有心观火,便按兵不动,忽然听闻刘驰战死,连忙催动军马攻城,还未到关,就听说刘驰诈死,杨奉等战败弃关,便要强着去占据虎牢险要之地。正要下令速进夺关时,忽听身旁一人说道:“不可!此乃取祸之道!”

第九章、曹操再上京,刘驰添虎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