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七策之道政第一[2/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以说人是不知道天道的,不知道天道,就不能根据天道来治理;知道人道,所以要根据人道来治理。 韩非子写了《解老》这篇文章,用无为之论解释法治思想,这是存利去害,断章取义的用心。无为说的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而无为。你看仓缬造字,算得上是有为,但是后人用文字来书写记录,就算写了成千上万的文章,用的还是那些字,可以说对于文字本身没有什么有为的迹象。把那些说不出来的道理作为国家的宪法,用可以说得出来的道理作为政府的法律,法制就形成了。在用贤明的君主,通达的宰相来捍卫,法治又形成了。这样的国家,叫做有法的国家。 但是有法的国家也不能长久的存在,为什么呢? 兵器鞭策的强横,在于对人形成威逼;封田采邑的贵重,在于对人形成利诱。我们对老百姓威逼利诱,那么老百姓就变成了懂得畏惧、贪图功劳的人民了。懂得畏惧的人民,本性受到了压抑,面对权贵时就感到卑微;贪图功劳的人民,本性受到了蒙蔽,面对穷人时就感到傲慢。这样国家重贵族而轻贫民,百姓就越来越势利。长此以往,能够威逼百姓的,能够利诱百姓的,就能够取得天下了。没有了人伦、没有了道德、没有了忠诚、没有了信仰。像匈奴、乌桓这样能够依靠武力的,即使是蛮夷,也能够奴役我们的国家了;像田常、三晋那样善于引诱民心的,即使是臣子,也可以凌驾国王、君临天下了。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够依靠法治来把国家放置的像泰山一样的安稳呢?主上有办法的话,国家就长久,主上一旦没有办法,国家马上就倾覆。每次选取继承人,必须要等到尧舜那样的人出现,否则就不能把天下交付给他,可是尧舜又怎么能够常常出现呢?那么天下岂不是经常处在危险之中么? 所以说,这是没有考虑到人情的缘故,那么我们来考察一下人情如何来顺应。 我们看看周厉王,他是有天子之尊的人,武装起来的军队不是不多,制定的法律不是没有施行,有六军守卫京畿,结果国人一暴乱,他丧生在彘,造成了国中无主的局面十四年,这该作为万世的警策呢。人情,是必须加以重视的。所以说周朝到现在,都有采风的事业,这就是为了让天下人的心声全都传到天子的耳中,让他感到警醒啊。秦始皇用自己一个人的心意,强加给天下亿万人的心里,极侈骄奢,务功贪广,用了七代人努力得来的天下,才三代人就丧失掉了,这就是没有考虑人心的变化的结果。 所以说,爱护老百姓,要用仁爱的心,来感动他们;要用坦诚的言行,来取信他们;要用规范的礼法,来约束他们;要用美好的生活,来取悦他们。推行教育和德化,让人民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严肃纲常和法纪,让官员懂得忠贞和守礼;赞扬孝顺和悌德,让父子、兄弟们和睦;等到所有的家庭都和睦起来,下属都惯于侍奉上官,没有人不懂得大义,没有人不懂得仁爱,一切井然有序,官吏们负担着政府的职责,百姓们从事着必要的生产,君子像是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整个国度,小人像春天积雪一样融化,这样就叫做有德的国家,有德的国家建立起来了,天下想要不安定,那都是困难的啊。 等到国家内部安定了,用仁德来感化边远的民族,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强大,所以才会出现舜修行德化,让人跳干戚舞,有苗就臣服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汤修行德化,弹琴唱歌,汉水之间的四百多个诸侯国就臣服的事情。所以才会出现文王、武王修行德化,百姓主动为他们建造灵台,天下四周八百多个诸侯竞相臣服的事情。那么即使是夷、貉、貘、干、粤这样的异族,也会俯首系颈,在庙堂上摆弄兵器,他们就会臣服,何必要没日没夜地防备匈奴,戍守边庭呢? 可惜这样的事情,只有在古代才会有,到了东周,就很少再听到了,不是因为没有人施行仁义,而是仁义已经行不通了。 你看那些说仁德、忠诚、义气、礼制的人们,都说的是古时候如何如何,说不出现代如何如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代仁义很常见,而现代功利很常见呢!离开了那君子国,还要说君子的道理,这不是像对牛喂给肉一样的荒唐么?即使肉好吃,不对牛的口味。所以说徐偃王用仁义来治理国家,被楚国灭掉,不但没有降服远人,连国家都丢了;宋襄公用慈爱来对待敌人,大腿上受了重创,国家蒙受了损失。这不是因为不合时宜而招来祸患的典型么?那贵族们都不把仁义当回事的时候,反倒要从老百姓身上有所突破么?这原因就是好高骛远,看着天上的星星,反倒跌到在脚边的小坑里;准备跑到千里之外,才迈出一步就先扭伤了小腿;想要千秋万世的长治久安,却没有施行就灭亡了,说得就是用仁义治国的人啊。 看来不管是有德的国家,还是有法的国家,全都难以永恒,那么治理国家的人究竟该怎么
      办才好呢? 箕子看见纣王用象牙的筷子,就忧心忡忡;伍子胥听说夫差要盖百丈的宫室,就愤然咒骂。这两个是因为奢侈而亡国的例子。公刘喜欢财物,古公亶父喜欢美色,但是他们的子孙却是文王、武王这样的人,这是贪婪淫荡的人,却没有亡国的。齐桓公爱好流行的音乐,乐于有许多美女侍奉在左右,却先成了五霸之首,然后不得好死。大家都知道贪婪、淫荡、奢侈是亡国败家的法宝,但是为什么纣、夫差就一定要灭亡?公刘和古公亶父不但不灭亡,子孙还枝繁叶茂?齐桓公灭亡就算了,为什么还要先成为正面形象,然后覆灭?同样是耽于不好的东西,命运却截然不同,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无常么? 周公制定了礼制,国家就安定;鲁国一直恪守礼制,国家就衰败。秦孝公使用了商鞅的法律,秦国成为了天下的霸主;秦二世也是在用商鞅的法律,国家败的一塌糊涂。大家都知道礼和法,是治理国家的利器,但是为什么周公和秦孝公就要名垂青史,鲁国的历代君主和秦二世就要背负着不贤君主的骂名?一样是恪守好的东西,命运却截然不同,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无常么? 这当然不是人生的无常,刚才所说的,都有他们各自的缘故,总结起来不过是因为不合乎现实而已。 所以说:天地没有一时是不变的,没有一瞬是相同的,我们想要违背自然的道理来治理国家,这不是笑谈么?人间没有一时不变的,没有一瞬是相同的,我们想要违背人伦来治理国家,这不是笑谈么?天地没有一时相同,人间也没有不变的礼法。时间推移,事情就改变;空间转移,形势就改变;主体更替,情理就改变。治国的人,只能做到三点,就是因时为利、因地制宜、因人成事这样而已。用那些变化比较慢的事情,作为法律的主干,用那些变换比较少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准则,所以说天道有固定的规则,国家没有固定的安宁,国家有固定的法律,但是人主没有固定的方法。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老百姓就不知道追逐什么,躲避什么,就有迷惑之心了。君主有了固定的方法,臣子就懂得顺应什么,违抗什么,就有奸邪之情了。 天下既然没有固定的国家,那么我们只要顺遂天意,让国家在应该存在的时候存在,应该退让的时候退让,顺应着自然,那么得到了天下也没有欢悦,失去了天下也没有悲伤。我们得到民心或者失去民心,都只不过是人事,本着这样的虚无精神,还有什么能够伤害我们呢? 即使是十里方圆的乡村,治理起来也不简单,这是因为我们担负着百姓托付的身家性命;即使是万乘的大国,治理起来也不疲惫,这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自然给以的启示。周公端正平和,平定了叛乱还不肯把乱臣杀光,这是个仁厚的长者,所以用礼乐来治理国家。周朝虽然很快的衰微,但是延续了八百年;秦始皇峻急好利,无辜的人他也不肯放过,这是个有手段的能人,所以用严刑来治理国家。秦国虽然残暴,始皇帝死时,却没有一点败亡的征兆。这都是两人治理得法的缘故。福祸之间,纷繁复杂,我们怎么能够说一定是福,一定是祸呢? 这样的话,君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找到最适合国家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任由天道、后世、民众、事实去评判,如果我们遇到了道,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我们错过了道,道会来惩罚我们的。如果我们做得好,百姓们会赞同我们;如果我们做得不好,百姓们会推翻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寻找,不断地返回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本源探索,我们总会不断的接近道的本质,但是因为我们是人道,所以总会和天道有所距离,但是在人间,我们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

七策之道政第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