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四章、献降[2/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王铎说道:“未知高将军此来,有何赐教?”  “高顺愿降。”这一句话虽然说得字句清晰,声音隆重,却怎么也不像是真的,所有人都微微的错愕了一下。虽然以眼前的局面来看,投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总觉得这不是高顺的作为,以高顺的勇武,加上陈宫的智谋,此外还有那两万五千名士兵,虽然不如吕布那么令人闻风丧胆,但是想要保守一方也绝非难事,当然他愿意投降这是好事,可是总觉得不太通情理。何况高顺脸色端正,虽然严肃但是也冷漠,似乎投降对他来说也是极不情愿的事情,这就难免让王铎这个观察入微的人怀疑他的诚意,转而思索他是否另有图谋。  “高将军……这,不是戏?”王铎微微笑着,表示他有属于自己而又合情合理的怀疑。  高顺也没有感到意外,依然正色说道:“要我高顺投降,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这么快就进入正题,是王铎一向喜欢的风格,便也正色说道:“高将军不妨详细说来,容本王思量。”  “为士者不容深恩大仇,皆有以报!高顺平生只有一个主人,便是温侯。”王铎听了点头,料想在场不会有任何人觉得这句话有问题,高顺继续说下去道:“现在温侯罹难,恐怕以曹操与他的过节,难保性命,温侯以大恩加我,不可以不报,曹操杀灭温侯,亦是我之大仇人,也不可以不报!而今淮南新败,士卒流散,我与陈公台孤掌难鸣,又无德行,恐怕非曹操对手,一旦再败,身死虽不可惜,海内无人肯为温侯报仇,遍数天下英雄,唯大王能展雄才,故此前来托投,苟能报仇雪恨,顺不胜感戴大恩,将以毕生报偿!如果大王不允,顺将自绝于此,麾下将士,除七百亲兵自愿相殉,余者皆将散去!大王亦能不战而得广陵!”这些话即使是恳求的语气,高顺也丝毫没有乞怜的神情,反倒让这些话说得义正词严,让青州诸将都为之困惑。那场景似乎不是高顺来求王铎攻打曹操,而是来与王铎合作攻打曹操一般。  “高将军这主意打得好!”杨肃起身说道:“温侯虽然是海内无双的勇士,但是并非对我青州有恩,青州百姓将要因为将军的国士之风而陷入战争的泥潭了!试问将军真的如此打算么?我青州与曹操更无仇怨,怎么能为了将军一人,而大兴干戈呢?”  众人正为高顺的舍生取义而赞叹,暂时忘却了高顺的要求将会给青州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杨肃挺身而出说的这一番话,却让他们又重新警惕起来。这招借刀杀人分明是两败俱伤的计谋,如果说高顺背后的陈宫还在,那么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他们的智力与机关。  高顺拜倒,哽咽说道:“高顺不忝,自诩为颇识义气,闻大王平生最重义气,为朋友之仇而兴兵,立志护卫民众,仆窃不逊,以为物以类聚,自秉一腔忠义,能得大王首肯。何况天下扰攘,诸侯虎踞,纵然高顺不来请托,战事亦难避免,高顺也知大王抚万千之民,一诺千金,如蒙大王恩准,则顺躬为先导,愿做刀刃,待仇雠既灭,告以神灵,则大王征讨海内,高顺愿随鞭镫,如事温侯百倍!”  王铎起身扶起高顺,众人都在旁边道:“大王当心!”王铎冷笑不予理睬,只是对高顺说道:“吕奉先有如此陪臣,真不枉为英雄!”说罢携高顺之手,拉他上座,又说道:“既然如此,大家都是重义之人,孤王何妨为你扫灭仇敌,将来也是青史佳话!”  “大王!”“大
      王请三思啊!”众人见王铎如此轻易就答应了高顺的请求,实在是太过草率了。但是他们又都清楚,只有最重义气的人,才能打动王铎,而不要说是王铎,就是旁观的众人,也情不自禁的被高顺说服,也只有醒悟到自己的旁观地位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答允,实在是太过于冒险。  朱宇端坐在那里,什么都没说。自从上次知道杨肃的风骨之后,他才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以前他只佩服吴霜和贾诩,可是那次才发现杨肃也有他们二人所不具备的品质,那么就更遑论朱宇自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人才到处都是,有着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优点,朱宇现在只身在青州,没有人相互照应,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就要懂得收敛。也正是因为那次之后,他才更加注意凡事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关注杨肃的举动,揣摩众人的心思,这三年以来,虽然他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感受,实际上已经比以前大有长进。  此刻众人虽然怀疑,他却不怀疑,高顺一身正气,连谎话也编不出来,说得这番话不能说不是他的肺腑之言,但是要说是完全的肺腑之言,那又是言过其实。朱宇在旁看的清楚,若不是有高人指导了他一些东西,高顺是不会说出这番让王铎大为感动的话来的,这个背后的高人是谁并不奇怪,除了陈宫,应该不会有别人。可是王铎的感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高顺微微的提及了战略上的情形,虽然只用了一句战事亦难避免这样轻描淡写的语句,但是和自己的感官一样,王铎也必对这句话感到大受刺激。这也是这番说辞的高明之处!  朱宇在这里一直揣摩下去,眼下曹操得了淮南,势力又有所增长,三年来曹操接驾洛阳,迁都许下,平定关中,又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可以说进境神速。而当年就与曹操难分轩轾的王铎却在三年之内裹足不前,虽然说这是因为稳定内部的需要,但是起码在外界看来,王铎不思进取,依然是靠着过去的基业。如今淮南再入曹操之手,大齐朝廷就被逼入了一个狭窄的空间,南面再也难以扩张,接下来要面对的就只有曹操了。所以说高顺的请求,固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但是在事实上,也足够成为这项交易达成的基础共识了。高顺之所以没有强调这一点,而仅仅是轻轻带过,是为了担心王铎误会自己是在要挟,这其中的分寸把握如此精妙,不是高顺这样刚猛勇毅的将军所能做到的,可是陈宫这个人,在这样一场戏里,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为何他又迟迟不肯登场呢?  “诸位不必多言!”王铎说道:“高将军是忠义之人,该受我等敬重!”王铎说罢起身来到高顺坐前,说道:“高将军正是世间奇男子,请受孤王一拜!”说着便要下拜,慌得高顺连忙下座挡在前面,伏地说道:“得大王成全,高顺已难报偿,如何又这般折杀末将!”  太史慈也上前道:“大王,高将军既然愿降,则尊卑有别,请大王上座,我等代为致敬!”说罢又对高顺说道:“将军高义,太史慈深为膺服,愿以兄相事!”高顺连忙还礼,他也早听闻太史慈事迹,心中也是倾慕,自然分外敬重。王铎在旁笑道:“二位将军皆是英雄豪杰,同朝为臣,也是我大齐之幸!就由孤王为证,你二人结为兄弟!”二人本来相惜,自然也愿意,便当堂序年齿,告天地,八拜成礼。高顺年长些,为兄,太史慈执弟礼。  一时礼毕,众人见高顺敦厚朴实,是个正人君子,也就把怀疑之心减了大半,何况青州早把曹操视为必有一战的对手,现在有了高顺这样的猛将,更是如虎添翼,就算要为此而与曹操开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此刻众人都已想通,便欢笑不断,倡议要设宴款待高顺。  高顺却大哭道:“故主大仇未报,岂有欢宴心情,诸公雅爱,顺实难愧领!”又起身报王铎道:“大王虽然成全,顺还有几个不情之请!望大王一并恩准。”王铎不假思索道:“将军请讲,本王无不应允。”众人都捏了一把汗,见王铎如此大大咧咧,生怕高顺真的提什么过分的要求,都把眼睛瞪着高顺。  “故主虽然未亡,但是恐怕为期不远,且无兄弟子息为之操办,高顺蒙恩已久,愿意为之服丧三年!”王铎皱眉道:“将军又非子息,哀悼数日已是尽节,何必特意服斩衰?”但是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将军若已决意如此,孤王也不勉强,当为奉先设祭,领百官前往吊唁!”  “如此,多谢大王!第二件事,征讨曹操非一日之功,若大王洪恩似海,允诺于我,则不可中途变卦,高顺羁旅托国,所依赖不过恩、信二字,大王可否发一誓言,以明告上苍,则高顺也愿陪大王一誓!”众人见他要挟王铎发誓,都有些不悦之色,但是转念一想,他现在寄人篱下,万一王铎真的反悔,他恐怕也毫无办法,托信上天也是无奈之举,想到了这一层,也就稍稍理解了一些。王铎也笑道:“这是自然,本王一诺千金,从无反悔,自然也不怕上天知道!”说罢令人准备香案,就上前焚香祷告:“我王铎必为高顺复仇,诛灭曹操,虽一生一世,达愿方休,假使天不与寿,亦当托付于后人!如违誓愿,天雷殛顶!”高顺也上前祷告道:“高顺蒙大王深恩,必以此身相报偿,一生奉大王为主,生尽犬马,死继儿孙。若违誓愿,万刃加身!”  一时说誓完毕,高顺又说道:“大王,与曹操相斗,必然是场苦战,还请大王做好准备,回青州厉兵秣马,至少要一年之后才可行动!”王铎本以为他一心想要为吕布报仇,必然催促自己出兵攻打曹操,应该是越快越好,却不料他竟然劝自己再做充足准备,不由得一怔,旋即点头道:“将军良言,孤王记下了,既然答允将军,必然尽心谋划,不会令事情有所舛错!”  高顺说道:“既然大王这样说,末将就把这件东西拿出来了!”说罢把放在一边的盒子捧出来,双手奉上,说道:“这是一位故人托我献给大王的!他还有几句话托我转达给大王。”说罢又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给王铎。  王铎虽然有些犹豫,还是接过了盒子,看信却是陈宫写给自己的,自忖和陈宫只是神交而已,并无往来,何以他会送东西给自己?既然要送,又何不亲自前来,不过数百丈的距离,又不知道他送的是什么东西,便先把书信放在一边,把盒子打开。  盒子一经打开,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盒子里静静躺着的是陈宫的头颅。虽然嘴角有一丝地咧开,但是那不过是自刎之前的痛苦所致,整个脸庞上,却是安详而又微笑的表情。  “这是何意?”王铎在惊讶之余质问道。

第十四章、献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