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能够冲破这些障碍,就获得了继续赌下去的机会。局势如此危急,不仅曹操感受到了压力,他手下的人也是极为焦急,纷纷请战,可是现在曹操又怎能轻易决断? 不仅在前线的人焦急无比,就连后方——在许都的人也感到危机的严重,如果曹操被张杨和文丑拖住,睢阳失守后,袁绍与王铎继续向西进兵,许昌就要两面受敌,这使得从宫廷到百官都惶惶不可终日。曹操的军队是有数的,如果与袁绍合兵交战,挡住一面来势,还可能坚持一阵,而现在袁绍如此分兵合击,威势惊人,曹操进退失据,恐怕是难免要被攻破了。如果袁绍攻入许都,这些人岂不是又要经历一场浩劫?而本身就是曹操部下的人,尚且还好,就算有再大的压力,也只能默默承受。而一些原本就对曹操心怀不满的人,难免要有些从腹诽转移到私下散播流言蜚语的倾向了。 荀彧见京城中情况不甚稳定,又担心曹操难以决断,便写信给曹操,说文丑无谋,张杨任气,容易破之,但睢阳失守,恐怕对京城不利,何况京城中流言四布,查绝不尽,盖因前线不利而起,所以要曹操早作决断,则内外皆安。 曹操看到这封信,内心转忧,辗转半夜,忽然心生一计,立刻草拟表章,也不给荀彧写回信,便发上京城。同时又修书一封,令人送到洛阳夏侯惇处,命他起兵攻打河内。 且说天子何尝不曾闻说曹操在前线不利,袁绍处处争取主动,布下天罗地网等待曹操。而每日朝廷之议,也多半涉及前线军事,多有对曹操不利的陈述,更有许多官员要求天子下诏召回曹操,以便保守京城免遭战火。但是天子自然明白,此刻胜负就连曹操自己也保证不了,而人在危急的时刻,除了自己的生存还能顾及些什么呢?自己现在既然在曹操的保护——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掌握之下,就没有其他的选择。现在自己下诏召回曹操,曹操难道会听从么?无非是自取无趣罢了,因此也就当面驳回众多官员奏请,荀彧虽然知道即使天子要下诏,自己也得出面劝阻,并且不惜一切代价,现在好在天子识趣,自动驳回那些人的请求,也就用不着自己用非常手段了。可是每当天子问自己对战局有何看法的时候,荀彧都感到非常难于回答,百官都在看着自己,自己既不能说必胜,也不能说有损于士气的话,最后只得敷衍塞责,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更加担心。 今天曹操从前线忽然上表,也算是曹操自战争开始以来对朝廷的一份禀奏?大家都是这样想的,猜测表章中的内容,猜测是不是曹操为了安定人心来谎报战功,其实有好多人也知道前线的情况,只不过荀彧在这里,没有人敢轻易的动摇人心,但是如果今天曹操所奏不实的话,那可就不能怪这些人如实奏报天子了。所以大家默不做声,只是心中都酝酿着机谋。 天子当然知道丹墀下面坐着的这些老朋友们想的是什么事情,便微微动了动身子,流露出疲倦神态,说道:“朕今日身体不适,不能亲自览表,诵读出来!”旁边太监便展开表章读道: “臣闻治宁用德化,治乱用刑典,臣自入朝侍奉以来,四方征讨,略平中原之地,虽未使海内咸宁,而足以兖、豫、司、关中、淮南一带,此内外分治之时,宜宣扬德化,广布圣德。昔关中丧乱,洛宫草创,太学流散,图籍零落,今圣上安都许下,已有三载,鸿都不立,辟雍中虚,此国家之大不幸也。故操以上闻,太中大夫王朗,博学鸿词,可堪教育,唯重立太学,构筑史寮,招收子弟,以充台阁令吏,传播圣人之道,而造天子之恩。又闻故蔡议郎之女卫蔡氏,流落匈奴,不忘国家,誊录古书四百余卷,奉于前将军刘驰处,请上降诏,许彼献书,充天子之阁,等文、景故事,则国家光辉盛大,而社稷风俗始淳,陛下为文德之主矣!” “这……”天子有些不相信这是曹操写上来的奏章。袁绍三面围攻,兵力数十万,连连夺取城池,攻破郡县,曹操面临的是生平最为危险的时刻,如果一个处理不慎,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不说,连身家性命也不能保全。他竟然在这个危急关头写奏折来要重建太学,招收学员,然后又说让刘驰献古书,这些根本不是当务之急的事?如果说这一战败,整个曹操的势力就从此灰飞烟灭,不管做什么样的努力,或者说怎样正风俗,都是空中楼阁,不由得把表章接过来自己又看了一遍,内容倒是的确如此,但是对于曹操的用意却茫然不解,不禁问荀彧说道:“尚书以为如何?” 荀彧自然清楚曹操的用意,心中暗自嗟叹,但是天子有问,连忙起身禀奏道:“开文教之事,为国家之重,既然丞相督军在外,还有志于光复圣道,陛下圣明如斯,何不准奏?”天子点头道:“话虽如此,许都乃新造之邑,宫室规模,尚且草创,何况明堂辟雍,史寮太学等处?国家尚在艰难之中,要兴修土木,占用人力,恐怕……”说着转脸问将作少府陈启道:“爱卿以为,这些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荀彧还没说话,王朗在旁进谏道:“臣自不逊,或能猜测曹公苦心,兵戈之事,不过安国一时,而文教之事,兴社稷万代,虽天下扰动,不可不立。故当国家将安之时,告以四方,重树业绩,丞相若无兴国远虑之谋,岂能为饮鸩止渴之事?望陛下准奏!臣甘效犬马!” 天子略一沉吟,转脸看荀彧,似乎曹操这次是认真的,那么就在京城大兴土木,诏令刘驰献书,也无不可。荀彧又说道:“丞相为国家劳神苦思,陛下不如褒奖一二,也慰将士之心,好早日破贼!”天子颔首道:“就益封丞相三县,五万户之地。” 荀彧说道:“县乡之地,户口之数,已足供奉,且分封之事,不宜再三,今丞相讨贼在外,袁绍尚伪称大将军,莫不如赐丞相尊号,以示权威。” 天子这时才明白曹操的用意,战场上的形势对他来说极为不利,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他。他所唯一能向世人证明的,不过是天子和朝廷对他的信任,虽然自己这个朝廷并不见得多有权威,但那只不过是
没有直接掌握政治而已。神明一样的天子,从来都是大汉的精神领袖,自己的任何决定,虽然不见得完全是自己的本意,但是只要加上是皇帝的意思,相信很少会有人敢于明目张胆的反对或者拒绝。所以现在自己也别无选择,除了继续给曹操以支持,既然他想要向天下表明这一点,我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想到这里,小皇帝便颔首,开金口,动玉音:“诏加封丞相、武平侯曹操,为上柱国大将军,统辖中外军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宣将作少府发内帑,兴建诸多京师中台阁建筑,命太中大夫王朗、东曹掾毛玠,主持京畿及地方察举考评,令选世家子弟入宫入学。诏令一下,京城中又热闹起来,人们似乎渐渐忘却了前线的吃紧,毕竟曹操还有心思做这些事情,那么以他的智略,应该是早就有了破敌之策。许多人宁愿这样想,就算是那些希望曹操战败的人,心里也不禁画上了一个问号。 袁绍行到定陶,听说天子又加封曹操,大怒拔剑道:“曹操不过宦官之后,靠着把持朝政,欺凌天子,自作威福,竟然到了这个地步?我不杀曹阿瞒,誓不北还!”便立刻催促文丑等人进军,又听说泰山失守,兖州震动,王铎军队已经到了砀山,心中又稍感安慰,便传令全军前进,猛扑睢阳的北方门户——蒙县而来。
第二十七章、战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