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北中国的麻将桌——大战前的背景分析[2/2页]

武林大会 歆公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地,大多数地方海拔在五十米上下,但是它中间包围了这样一部分土地,就是在地表上起伏的山东丘陵,以泰山的地垒地貌为中心向四方铺开,这里的地垒地貌是典型的,以各种崮命名的山头,顶上平坦而四周陡峭,也足证这里是天然的险固之处。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了曹操领地对于王铎的堡垒,或者更恰当的说,这里对于任何一个方向上来的敌人,都是一个天然堡垒。兖州本应是西高东低的地势,却因为这个突然的凸起而变得不寻常。  黄河从这片平原上流过,在它南面的六十到七十华里,几乎与之平行流淌的是济水,这条河道上缀了一颗珍珠样的湖泊——当时称作大野泽,现在的巨野显然是变化的称呼,不过这座县城在当时基本沉浸在湖水里。她在上面提到的丘陵的西南面,与现在的巢湖面积几乎差不多。这是随着时代变迁的地理,与河流和水文有关的东西几乎都具有的特点——每隔几百年就会这样变迁,接近八百年后这附近出现了另外一个规模相近的湖泊,成为了另外一部古典小说的核心地点。但是在这个时候,这里显然也不适合大规模的军队行进与作战,所以军事行动需要绕过这片大沼泽和台地,然后在适合大战的平原上展开。  袁绍所选择的地方是这个时候交通的要冲。或许春秋时代的诸侯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们争霸的故事中总是有宋国这样一个国家处在尴尬的位置上,不论是东西的齐秦,还是南北的楚晋,总能在这片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贫瘠的土地上找到自己争霸的战场。这里在邺城的东南之外的二百五十公里,而在许昌东方的二百公里,更重要的是这里离徐州——青徐的重心只有以一百五十公里。  距离的远近直接涉及战争对于经济的消耗,尤其是这样一场将要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历史上袁绍几乎耗尽了曹操的全部备用资源,让曹操的内部长期处在一种被压迫的境地以至于埋下了后来曹操焚烧通敌信函事件的种子。从内到外,从物质到精神上,曹操的阵营已经濒临了崩溃的边缘,只不过是这个时候袁绍及时的崩溃,才有了那之后的一切。但是现在,试想我们处在袁绍的位置上,我们怎么能不把尽量多的肯于站在自己这一边的人拉入战争的泥潭,然后共同去消耗对手的力量,也消耗自己盟友的力量,因为他们最终会变成对手呢?比之于官渡,我们来考察这样一个事实,官渡距曹操的中心城市许昌的直线距离是一百二十公里左右,而距邺城有近二百公里的路程, , ,如果按照司马迁所说的物资(如果这物资指的是人类生存的每日必需品——粮食的话)从离埠到入仓的数目之比,那么曹操的消耗显然更大一些。当然,对于袁绍来说绝对数目的庞大,这种消耗也让他感到心痛,只不过他坚信(也是事实)他的对手比他还艰难,因此当他采取了一些办法来缓和这种情况的时候,危机从自身的内部产生,这本书中他的失败不能不说也与这一点紧密联系。  对于曹操来说,商丘这个地方不见得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它也完全不是不重要的。因为在战略地位本身,东面和北面两个敌人会在这里交汇,在几何上来说这里几乎成了兖州和豫州(以及曹操现在所占据的扬州)的中心,从这里向西,许昌不过二百公里远,而兖州和豫州的东部也几乎被分割。所以这里的被占领是曹操不能忍受的。更进一步来说,如果曹操渴望胜利,他就必须等待对手出现错误,如果两个对手分南北进军,他将会难以承受这样的压迫,唯一的选择就变成了把他们阻截在这个平原上的小小起伏地带。一方面让可能变得骄傲的敌人自以为得志,另一方面就是凭借一座意志力顽强的城市,和意志力顽强的军队,以及对手内部的勾心斗角,来取得胜利。  王铎这个人一直很少描述,商丘或者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但是如前所述,这不是双方的对弈,而是四家的牌局,因为从始至终交战的是他们三个,并州只是在冷冷的观察,这个战场理所应当的偏向东面。可是这个时候他可以选择从黄河的冲积平原西进,也可以选择从徐州沿着当年刘邦的路线进取,也可以沿着淮河溯游而上,不过很显然走南方线路的可能性不大,毕竟他的王国的重心在淄水、泗水畔的两个城市,所以中线和北线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以这位神棍的性格,是不会单独面对曹操的,除非他有理由认为一股力量要弱于自己,那么这样一位凡事追求稳健的人士一定会跟随着袁绍这头狮子,分取本不属于他的羚羊。  这样看来,北路似乎是更合乎他个性的选择,但是问题是他一贯如此,令他的盟友也不得不为此防备,因此袁绍有理由向他表明自己的这个立场,如果青州急于收取兖州的东部,这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合作,即使想要分割战利品,也必须首先是要击败共同的对手。否则袁绍也可以进军兖州东部,这个时候王铎也未必能够占到便宜,他的机会就变成了这样,即袁绍的主力攻向许昌,在那里和曹操进行最后的战斗,东部才能空虚出来,成为他驰骋的疆领,这样,迫于外来的压力和内心的愿望,取道中路也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所以袁绍自己的主力从濮阳向东南方向一直前进到了商丘,而同时又以大将文丑和张杨沿着他历史上的路线前进。只不过这支军队数量是曹操军队数量的一半, ,他在这个基础上又派大将沮授以五万军队驻守在自己补给线的中途,再加上在兖州的略微布防,经过这样的调遣,他到达睢阳(商丘)城下的军队应该有25万之多。但是这个数字对于曹操已经不占有那么绝对的优势。正式的对峙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展开的。  综上,历史上的情况颠倒过来,在商丘决战是袁绍的选择,他在这场战役中占据了核心位置,包括规模上的优势和行为上的主动。当然他也是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可以认为他的选择是完全理性的,如果要评价,这个地点对于他来说,满意程度至少是85分。而对于曹操来说,虽然满意程度只有60分,但是这是唯一可能及格的地点。而对于王铎,或许这个数字要比曹操略高,但是绝对会低于袁绍,也就是说大概7075之间,不过对于他来说,想要参加考试,只有这么一个考场,到时候是帮助监考老师,还是帮助担心不及格并因此铤而走险的学生,就在他的一念之间了。

北中国的麻将桌——大战前的背景分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