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带着人冬月底(农历十一月)从登州府出发,一路顶风冒雪一千八百里,腊月二十二抵达京城。
当然不是一大帮人往里进,那是嫌死的不够快。
老徐他们为了方便,早早都剃了头,编了辣眼睛的“金钱鼠尾”。
虽然摄政王“迫于无奈”停了剃头令,但是随着大量的关外族人进京,没剃头的原京城百姓反而成了少数派。
此时城内空房很多,偌大的京城内,真正的百姓,早就十不存一。
原本内城二十五坊,外城八坊的格局,伪清从一开始就计划“京都兵民分城居住”。
小福临即位诏书上清清楚楚注明的,只是这时候还没开始强制迁出。
“我大清”一开始很是伪善,诏谕:京城内官民房屋被圈者,皆免三年赋税。其中有与被圈房屋之人同居者,亦免一年。
由户部和工部派人对原房屋“详查房屋间数,每间给银四两”。
核准后,“令各亲身赴户部衙门,当堂领取”,而搬迁的时间,明确规定为,“定限来岁岁终搬尽”
整个内城都划给八旗居住,而汉民全部赶到外罗城,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所以后世那个号称正黄旗、还长通天纹的老巫婆,才那么嚣张,当年她祖上可是住内城的)
在自家镖局大院门口,看着一帮包衣进进出出,脸上带着笑,心里怒火冲天。
不顾天冷,露着“国朝发型”的老徐,自然没被为难,大致打听了一下,就直奔户部而去。
要说老徐是个有心人,家里的田契地契都保管的妥当,用特制的皮制荷包收着,他这个可是凭证。
“我大清”的衙门里,其实办公的还是那帮文臣吏员,当然传统不能丢,门包孝敬啥的,一律不少。
老徐腰缠万贯,手续齐全,一口京味土语,徐家镖局当年也是名声在外,加上出手大方,事情办的那叫一个爽利。
虽然城内徐家镖局大宅给的补偿款,还没他给的红包多,但是最关键的一点,他又重新上了户口,这一点很重要。
徐家庄属于宛平县管辖,得了好处的吏员又指点他去找宛平县衙。
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古今莫不如是。
相对来说,满清进了京,起码京畿之地战火尽消,对“摄政王”来说,也迫切希望“韭菜”们赶紧到位。
所以前期对因战乱和瘟疫离乡避难,如今返回家园的百姓,还是持鼓励的政策。
县太爷不认识徐海峰,但是认识银子,出手大方,仪表堂堂,又是京城土著,还积极响应国朝号召剃头……
这样的“良绅”自然大受“父母官”的欢迎,加上银子就是润滑剂,钱到位了,事情就好办。
连带着把城外的徐家庄也重新登记,给了新的田契,当然他一个哨的兄弟也都以管事、护院、车夫等名义上了名册。
徐家庄那边原本徐家就是大户,这次直接给徐海峰定了个保正,发了腰牌。
“保甲之设,所以弥盗安民”。
也就是说,
第192章 新朝就有新气象,海峰成了徐保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