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很多惊人的巧合,身在其中的人,可能并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把时间线拉长之后,就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
譬如大元定都京城时,皇宫正殿叫“大明殿”,而大明迁都京城时,内廷正殿叫“乾清宫”。
后世京城人有句俗语,“正阳门连西东,左亡明来右亡清”。
说的是内城正阳门东面叫“崇文门”,对应崇祯;西面叫宣武门,对应宣统。
如果这些都被说是牵强附会,那么卢沟桥东面一百多步远的“拱极城”,绝对会给你个惊吓。
这座明崇祯十三年建成的小城,或者说是个纯粹的军事堡垒,花了不少钱粮,最后没起到任何作用。
拱极城规模较小,有“斗城”之名,只有东西两门,都带着瓮城。
(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
实话实说,这座城真不算什么,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两座城门的名字是崇祯帝御赐的,西门曰“永昌”,东门曰“顺治”。
然后西边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国号就是“永昌”,东面来了“我大清”,国号神特么是“顺治”,这尼玛真叫人无语至极。
为啥要建这座城呢?就是守卫卢沟桥,卢沟桥下的无定河围绕京城西部和南部流淌。
卢沟桥是金代明昌三年(西历1192年)建成,是永定河上惟一的正规桥梁,也是出入京城的咽喉要道。
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拱极城的东西两门,与卢沟桥桥面为一条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只要在西门城楼架上大炮,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么重要的一座城池,我大明没用上,“我大清”也没用上,就是个摆设。
清兵入京后,一开始还在这里驻扎了一个牛录,关防很严。
大批辽东主力和家眷权贵,千里迢迢入关进京后,加上行军式的胜利,骄横的清军也就没把这里再当回事。
先是安排了一个牛录的汉军接管,后来又换成降军数百,随着登莱事变,人手紧张,最后居然直接交给了宛平县衙管理。
没人想到,居然会有上万敌军来攻打京城,而京城的清军,是入关以来最虚弱之时。
离拱极城不远的河畔徐家客栈徐老爷,那是抚台大人的亲信,而户籍就按在宛平县,自然和县太爷关系也不一般。
县令调集民壮,徐老爷立即把自家的江管事派了过来,还带了五六十个家丁护卫,听县太爷调遣。
又主动出钱粮,雇了上千民夫,江管事很是得力,组织人手在城外挖掘壕沟,制造拒马鹿砦,非常勤勉,县太爷那是相当的满意。
奈何敌军来的太快,刚挖了个半截墙,敌人就到了,民壮们全部撤回拱极城。
担任前锋的秋风营游击李大正,在几百步外举着赤旗摇了摇,拱极城上一片欢呼。
江水在县太爷惊骇欲绝的目光中,一把扯下“我大清”的旗帜,手下兄弟们早就备好赤旗,“唰”的抖开,插上城头旗杆,迎风飘扬。
“饶命啊!啊~”
 
第254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江水轻松夺拱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