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城里的张立初,此时却没有如王贞想的一样在睡觉。
而是正满头大汗的在兵器坊里忙碌着,连夜调集所有兵器,让人送往燕州,和洛邑附近的驻军所在地。
今天早上的朝会过后,明启帝突然又急召几位尚书进宫议事。
在工部衙门坐班的张立初,跟其他几位尚书满心诧异的一起到了宣德殿,就被沉着脸的皇帝扔过来一封密封。
几人传阅了一番后,个个都是满脸的凝重、肃然。
原来在天佑的探子传回来消息,由于近两月以来,北地、陇西、凉州一带异常高温少雨,大片草场,粮食等作物受灾。
而前些日子陇西、凉州一带又遭无数蝗虫侵袭,地里所有的作物几乎都遭了殃。
由于祝家两兄弟一直严禁土豆、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流传入天佑,所以这几年,南方百姓饿肚子的问题逐渐解决了。
就是今年夏季以来,多地出现异常的高温少雨,对于耐旱的红薯,玉米等作物的影响也不大。
天佑的情况却跟以前一样,依然种着低产的麦子、小米、高粱等作物,加上常年征战,年年收的粮食能挨过去就不错了,根本没有什么存粮。
如今这一次干旱加蝗灾的双重打击,预示着整个天佑在明年夏收之前,将严重缺粮,许多人会熬不过这个冬季。
天佑统治阶层,祖祖辈辈都是游牧民族,遇上灾荒年景,都靠四处劫掠为生。
这次的自然灾害,让他们血脉里的掠夺因子蠢蠢欲动,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加上现在昌明对南诏用兵,让天佑的政客觉得这或许是一次绝好的反击机会,也是最后一次能够马踏中原,放牧江南的机会。
尽管两国的实力差距日益拉大,这种梦想实现的可能性小,但不搏一搏,坐等昌明一统南方,然后挥剑北上灭了天佑,他们怎么能甘心?
于是天佑军队几乎倾巢出动,已经开始兵分几路,往洛邑附近的孟津关,蜀地的岐山关,秦地的潼关和燕州的山海关集结。
多地即将陷入战乱之中。
这一天各部尚书跟皇帝在宣德殿里谈了两个时辰,等各部尚书出皇宫后,宫里先后扑棱棱的飞出了好几十只信鸽,往各地而去。
军队集结,战区粮食抢收,百姓转移,征召士兵,粮草、药材、军械的调集,件件都是急需解决的事情。
事关国运,事关许多人的生死存亡。
这晚尽管夜半三更,洛邑城里很多官衙仍然灯火通明,街道上仍然马车辚辚,到处人影绰绰忙个不停。
张立初白天出了宫,先去工部找左侍郎,让人带着营造司的工匠,和一些建筑材料往孟津关去修筑加固各种防御工事。
然后拿着圣旨,跑了一趟女兵军营,带着两万女兵直接到了兵器库外,再次让这些人干起了押运兵器的活。
一直忙到到处鸡叫声起,张立初才把这些日子生产出来的各种兵器按需分批送走,然后头脑昏沉,身体疲累的回到长宁侯府。
赵有智跟曾明成都还没睡,一直在府门口焦灼的等着张立初回来。
第二百三十章:烽火四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