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两只舰队相向而行,都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
终于他们相遇了,相遇在那个命中注定的地方。
那地方是朱元璋事业的重要转折点,那地方也是陈友谅奋斗一生的最后终点。
那个地方叫鄱阳湖。
两支大军对峙于鄱阳湖上。
朱元璋的部队是锐师新出,未受损伤,士气正盛;陈友谅的部队虽遇挫折,但有高船利炮,加上人数众多,又是一副拼命的架势,因此一时间谁胜谁负,殊难预料。
双方相遇的第一天都静静的在等待着,就如同两个武林高手对决一样,在出招之前,有着令人窒息的静默。
静默之后,将会是爆发。
双方相遇的第二天,战斗正式打响。
率先发起冲锋的是朱元璋。
肩负冲锋任务的是朱元璋手下第一大将徐达。
徐达身先士卒,带着自己的部队一举击溃了陈友谅的先锋部队,还缴获了陈友谅方面的一艘巨舰。
在冲入敌阵之后,徐达立即下令实施之前已经与朱元璋制定好的计划,火攻。
火攻,这个朱元璋和徐达商量好的计划是基于双方的具体情况所做出的战术选择。
我们知道陈友谅的船大,非常大,而朱元璋的船小,比较小,如果以船对船,朱元璋肯定是没有胜算的,之能事被动挨打的份。
要想胜利就只能抓住陈友谅的弱点进行攻击。
陈友谅的特点是船大,而他的弱点也正在隐藏在他的特点之中。大船的弱点主要表现在行动不便,不够灵活,不像朱元璋的小船那样可以在江面上钻来钻去,灵活多变。
徐达利用这个特点就开始给陈友谅的大船点火。
更诡异的是,陈友谅不知道是自己突发奇想还是听了什么人的建议,他居然下令把最大的几艘船用铁索连在了一起,以防止船只颠簸。
是不是很熟悉,不错,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赤壁之战啊!
不过这可能也怪不得陈友谅。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是成书于元末明初,具体的成书时间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我个人觉得,基本上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是还没有成书的。而且就算是成书了,也应该是还还没有刊印出版,所以陈友谅不知道这个故事也是很正常的。
就这样,陈友谅的船队一下子着起火来了,徐达借势就是一阵追杀,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徐达杀得兴起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船队也着火了。
原来是因为这火势太大,徐达的船队在陈友谅的船队中钻来钻去的时候不小心也被点着了。
徐达一边下令灭火,一边继续与敌人战斗。
朱元璋一看徐达的船也着火了,心里非常着急,这一场战斗输了不要紧,万一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这首战就折了,那自己的损失可就大了。于是朱元璋立即下令前去支援徐达。
徐达的人马看见有援兵到来,更是士气大振。
就在朱元璋把全部注意力都投向徐达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危险正在向他悄悄靠近。
危险来自于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张定边。
张定边,之前曾经露过一次脸,在朱元璋之前打安庆的时候,就是因为这个张定边才好长时间没有打下来。
这次张定边又为陈友谅立功了。
在陈友谅的军队被徐达打的节节败退的时候,张定边一直在陈友谅身后静静的观察,他在寻找这不利局势之中,有可能反败为胜的突破口。
张定边不愧为名将,这唯一的突破口被他找到了,突破口的名字是朱元璋。
因为徐达这边的攻击实在太猛,战况实在太过激烈,所有朱、陈两方军队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于徐达的身上。
相应的朱元璋这边的守卫力量就比较放松,张定边觉得这是个机会,就跳上了一艘小船,带着自己的亲兵直奔朱元璋而来。
张定边果然是勇猛异常,转眼功夫就快冲到朱元璋的船前面了。而朱元璋这时候一直在紧盯着徐达那边的战况,根本毫无防备。等到发觉的时候,立马下令转向撤退,谁知道这个时候大家都显得有些慌乱,船居然搁浅
第四十八章 决战鄱阳湖(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