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七二章 天策上将[2/2页]

大宋之重铸山河 放羊的樵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没有及时开口,首倡之功非同小可,没准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从龙之功也说不定。
      “高阳郡王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先前更是亲率兵马奔赴前线,痛击西贼,收复灵夏,如此丰功伟绩,自当封赏。”
      众人附和,赵佶自然心里明白。
      不管是不是徐还授意安排的,单单说灭西夏这事,确实是天大的功劳,论功行赏都是份所应当。
      这件事,他不能再推给徐还,只能自己“下旨”。可
      是该当如何封赏呢?徐还已经是郡王了,爵位再往上就是亲王。
      大宋有异姓郡王,但从未有过异姓亲王。
      眼前这局势,赵佶看的明白,他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处境,无论是出于投桃报李,还是受制于人,似乎都应该配合。
      但说到底他曾是大宋的皇帝,岂能不顾念自家王朝,临安的赵构固然不孝,但终究是自己的儿子。
      这天下,终究还是姓赵。可
      是这异姓王一旦封出去,将来……可
      是有的选择吗?
      即便自己此时不应允,有些事情也是迟早的,何必小气,闹得大家不愉快呢?
      赵佶暗叹一声,笑道:“子归于国有大功,理当重赏,着册封为秦王。”秦
      王!徐
      还昔日的爵位是秦国公,晋为秦王倒也正好。尽
      管在意料之中,众人还是心头一震。
      这可是亲王,掌控半壁江山的异姓王,意味着什么似乎不言而喻。然
      后就在众人恭贺之前,徐还开口了。“
      谢上皇厚恩,然臣不敢领旨。”
      这……
      谦辞,一定是这样的。大
      宋有这个习惯,皇帝每每提拔或封赏某人,总是要谦让推辞一番,已经成为习惯。据
      说仁宗时代,曾有官员连续上疏十八次,坚辞不受。虚伪到了一定境界,险些惹恼了好脾气的仁宗皇帝。
      “子归,你有大功于国,亲王爵位份所应当。”
      “为国征战乃臣之本分,不敢居功。”“
      子归……”徐
      还坚持道:“上皇,臣记得先帝曾有约定,复燕云者册为王爵,如今燕云未复,臣岂敢冒然称王。若
      有朝一日复燕云,上皇册封,臣将欣然领受。”
      这……
      好像有道理啊,复燕云者为王是先帝约定,人所周知,徐还若真做到了,王爵名正言顺。
      啧啧!
      高阳郡王真是高风亮节,志向远大啊!说
      的也有道理,现如今封了亲王,将来夺回燕云之后该当如何封赏呢?拖延一下似乎也好。
      只是此番灭了西夏,有大功于国,总不能什么都不赏赐吧?
      除了封亲王之外,其他任何封赏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这可如何是好呢?
      好在华夏王朝自古颇多办法,当年唐朝秦王李世民也是功劳卓著,封无可封,最终李渊想出个办法,值得借鉴。
      赵佶想了想,沉吟道:“那就依子归言,亲王爵位容后再议。不过论功行赏不可少,子归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加平章事衔,为昭文馆大学士,太子少师,天策上将。”

第六七二章 天策上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