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章 下西洋(一)[1/2页]

美洲之皇 天苍日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帝国需要奴隶,帝国需要殖民地,帝国需要为日益发展的手工工场产品需找可靠的商品倾销地美洲,倭州,朝鲜半岛显然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怎么办?大唐那边也不行,典型的小农经济占着主导地位,要在大唐倾销很有难度有木有?难道对大唐来次纺织品战争?纸面上可行,但是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行,且不说两国同文同种,血浓于水,下不去手,就是下的去手,但是也要看到李唐的经济中心在遥远的关中和巴蜀,离海远着呢,再加上李唐人口众多,民风剽悍,一不小心会把自己的牙口给崩掉的
      这可怎么办?好办,李汉的强项是什么,是海军啊,有本时空头一把交椅的海军在手,只要海水能联通的地方那就是李汉要征服的地儿,想到这里,李承宗有些兴奋的写到:“告诉刘仁轨,带着他的联合舰队去给朕下西洋去“
      刘仁轨接到汉皇陛下的召唤,急匆匆的从远在南半球的康州万里迢迢的来到金城,来拜见他的最高统帅,”正则,朕要你统帅帝国联合舰队去下次西洋,把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全部要死死的掐在皇家海军的控制之中,为帝国商队开拓市场保驾护航“李承宗言简意赅的向刘仁轨布置了任务,他的手中的指挥棒指向了马六甲,占城的金兰湾,大流求(台湾),还有狮子岛
      刘仁轨自然是喏了一声接下来了任务,在他心里觉得他的陛下下了决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好像事情也是这样发展的
      李承宗为什么要来次下西洋?难道他吃饱了撑的,去学朱棣“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他李承宗才不做呢,他要做的是以他的海军为矛头,明里暗里培育的奴隶贩子还有帝国的商队跟进,对西洋各国尤其是天竺还有波斯进行殖民掠夺,当然了还有就是要打断大食国的对外扩张之路,最后就是佛能东渡来华,我大道门为何不能西去,这也是为了实现老祖宗骑牛西去传道的理想嘛(老子都能化胡,为何道门去不得)。
      当然了李承宗之所以发动下西洋,也是有基础的,这就是后世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型了,虽然后世一提起海上丝绸之路,人们就想到的是两宋,可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所载海上交通路线,实为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船载运的“杂缯”,即各种丝绸。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先秦和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徐闻),由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便是见证。中国原始航海活动始于新石器时期,尤其是岭南地区,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南越先民就已经使用平底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第一次的来往:东汉航船已使用风帆,中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

第71章 下西洋(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