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3章 新屋基赋[2/2页]

东白山 东白山始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乌岩蔡氏裕字辈老大,故称裕一公。注4:三朝指筑此村时的清朝与后来的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蔡老师的那次考验,张伟记忆犹新。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非常流行“鸡毛信”、“刘胡兰”,因为廖宅的那个时候非常讲究“讲故事”,所以某些语言都会有一种放大效应。
      而张伟就是一个刺头,有时候会“自告奋勇”的表白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果换成我,我也会把情报送出去的…”
      而这句话就被景富老师听到了,于是就有了一次带“捉弄”的考验。
      “张伟!你放学后帮我送一张条子,如果你能够完成任务,那么我就相信你是个‘英雄。
      是这样的,你把这张条子送到茅岭的金六哪里。”说着就随便写了一张条子,折了四折,还打成了个四角形的结,上面写着景六收。
      当时刚刚文化大革命结束,某种斗争意识还“此起彼伏”,而成为“英雄”的观点还是“深入人心”的。
      放学后,张伟与银桥和国苗一起去送条子。
      从学校到茅岭有三里路,而到新屋基只有一里路。
      一路上三人都非常兴奋,因为这仿佛就是一件“伟大与光荣”的任务,三人都设身处地与某些电影里面的场景,就是送条子需要斗智斗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这是在训练,万一遇到什么侵略者,我们就不会无所事事了!”银桥喜欢把嗓门提得很高。
      “景老师(因为学校里有蔡老师了,所以叫景老师。)的点子比较多,喜欢对一些平常事情独辟蹊径,他用这样的方法来考验张伟,也许有特别用意的。”国苗分析问题比较全面,他的意见经得起推敲的多。
      “茅岭我比较熟悉,不管什么考验,我们就先去茅岭。”张伟常常与爷爷一起去茅岭的,因为茅岭的张姓与爷爷他们是同一个房头的,所以平时走动就比较多。
      三个小毛孩还兴致勃勃的,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景老师的意思是这次考验就是辨别“英雄”的标准,小孩子争强好胜是天性!况且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的,学校的教科书上也都是什么英雄事迹,如什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还有黄继光、邱少云啊等等事迹都是耳熟能详。
      到了茅岭后,张伟与银桥、国苗就打听金云叔叔,因为记得他有个弟弟叫金六。
      金云叔叔问明了前因后果,就下结论是:“你们要送的人是新屋基的景禄,而景老师要你们送茅岭,就是对你们的考验,因为送情报要的是机智勇敢,如果没有一点难处,那么还需要考验吗?”
      这个时候培忠叔叔与培俊叔叔也围过来问长问短,不过他们的意思与金云叔叔的意思一样,景老师表示真正的需要送条子,目的就是为了考考张伟,能不能真的把条子送到指定人手里。
      张伟等三人如梦初醒,就马上告别金云叔叔,回新屋基交差去。
      不过等张伟把条子送到新屋基景老师的哥哥景禄手上的时候,张伟三人就知道被景老师“捉弄”了,因为景禄打开一看,就笑了笑,还表扬了一番。
      任务已经完成了,那就会学校去交差吧!
      当张伟回到学校的时候,景老师真的还在,似乎就在等待张伟一行的凯旋归来!
      张伟告诉景老师,任务已经完成了,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如果自己处在“鸡毛信”的那个时代,那么自己也可以完成某种任务的。
      景老师笑得有点自然过头,仿佛他就是真的是需要张伟送一封重要信件,而且认真的关照了几句,就是那些人必须开动脑筋,很多事情的发展就在于准确对待,办事情态度第一要端正,遇到困难要懂得变通,还有人就应该有自信,平时要做到厚积薄发,有了某种积累,那么时机到了,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是啊!“天生我材必有用”!想起往事,张伟就把新屋基赋发朋友圈了,因为那是回味无穷!
      (本章完)

第213章 新屋基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