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村,大伙就围了过来。
里正急急问道:“外面咋样啊?”
韩德俊又开始撒谎了,“大旱,没什么收成,百姓都排队囤粮囤盐呢,我们也排队抢了点。”
说着打开车厢,露出了满满两大车的货物。
“哎呀,这,这得花不少钱吧?”
里正叔没想到德俊买了这么多东西回来,要不走之前就应该让大伙凑凑钱,哪能让德俊垫着呢?
“乡亲们,德俊为咱们村付出的太多了,不能再让德俊亏着了。
咱这么多人要是都让德俊贴补着,多少钱也不够啊,德俊就是手里有些银子,那也得留着以后读书用。
大家伙手里还剩多少,咱各家凑凑,把银子给德俊。”
“应该的,咱不能总拖累着德俊,俺家还有一两银子。”老李头从裤腰里掏出了碎银就要给里正。
乡亲们纷纷掏出了家底,围着里正交钱。
韩德俊有些感动,不过他也没想供着全村人,咱们三口早就商量好了对策。
于是抢过里正手里的锣,示意大家安静。
“乡亲们,大家听我一言,先不用交银子。”
“那可不行,俺们哪能白吃你的,银子必须给。”
“对,粮和盐是俺们大伙吃,哪能让你一人花钱。”
韩德俊又敲锣,“乡亲们,这些粮哪里够咱们全村人吃的?粮食能坚持一个月的就不分粮了,自然也不用给银子。
没粮的人家,可以以市场价从我这买粮,要是银子不够,就打个欠条,等以后挣钱了再还我。
要是没有钱,等以后粮食丰收了,还粮食也行。”
这话一说,好多不那么缺粮的人家退到了外围,纷纷感慨德俊仁义啊。
郭家这两日几乎就要断粮了,现在一家人一日只吃一顿稀饭啊,德俊这简直就是救了他们全家。
郭家老大握着家里的全部家当半两银子,含泪上前。
“谢谢德俊啊,俺们家买半两银子的。”
里正让韩月月帮他记账,这账可得记得明明白白的,“德俊啊,粮食多少钱一斤买的?”
韩德俊心里比着去年囤货时的价格稍稍加了点,毕竟这时候粮价必然高,说的太低乡亲们也不信啊。
“啊,粗粮13文一斤,粗盐25文一斤。”
“哎呀,这么便宜吗?”
乡亲们经历过去年的抢货,心里对灾年的物价是有数的,他们觉着是德俊故意少说了?
里正也这么觉着的,拍板道:“粗粮就按14文一斤算,粗盐27文一斤,要的到我这里排队交银子。
别指望跟德俊赊账,没银子的互相借借,实在借不着的我借给你,德俊凭啥给全村人赊账啊,是不是?”
到最后,带回来的那一千斤粮和三十斤盐都分出去了,德俊一家还挣了不少银子。
晚上韩德俊拿着沉甸甸的碎银感慨:
“乡亲们对咱们一家真是没得说啊,这么多银子估计各家都把老底拿出来了。”
打欠条的主意是韩月月出的,不能养成大家白拿的习惯。
哪里想到,
第121章 挖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