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百二十章 法家邪术,不入学宫![2/2页]

这个三国很核理 于秋陨S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们虽为儒学传人,但此言是否有失公允?”
      林朝万万没想到,郑老头和蔡邕居然不肯承认百家之所长。
      “不,此言最是公允!”蔡邕答道,“因为此非老夫与郑公妄言,而是事实!”
      闻言,林朝整个人忽然愣住了。
      不错,蔡邕说得不错!
      历史已经向后人昭示了无数遍,对于治国方面,儒家的确是目前的最优解。
      春秋战国数百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可最后都成了失败者。
      只有法家和道家衍生出的黄老之术曾一度占据上风,但终究淹没在了尘埃之中。
      唯有儒家,自汉武帝推行儒术以来,一直延续数百年,可谓是支撑统治最长时间的学说。
      所以郑玄和蔡邕说认为儒家优于诸子百家,倒也不能没有道理。
      林朝想了想,遂点了点头。
      关于学问,在两位当世顶尖大儒面前,他是万万不敢卖弄的。也就放弃了与两人辩论哪家学说更好的打算,只是开口道:“既如此,六经六艺为必修,诸子百家可为选修。”
      “何谓必修,何谓选修?”郑玄问道。
      林朝解释了一番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区别,立即引得了郑玄和蔡邕的好评。
      本来儒家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先学六经,等六经学完,有了一定的学问后,对于诸子百家中感兴趣的学说,大可以自己修习。
      如今林朝将其变成了选修,倒是符合郑玄的心意。
      紧接着,郑玄又开口道:“其二,法家邪说,万不可入学宫!”
      这一次郑玄的语气很平静,但其中却透露出一股无可置疑的意味。
      林朝赶紧拱手道:“老师,法家尚有可取之处,老师能容百家,为何独独容不得法家?可是因当年始皇帝焚书坑儒之事,所以老师才……”
      郑玄怒道:“为师又岂会如此小气,始皇帝焚书、坑儒,暴秦遂二世而亡,此乃天理循环。”
      “既如此,老师为何不愿引法家入学宫?”
      这次回答的却是蔡邕,只听他开口道:“子初可有读过《商君》?”
      蔡邕所说的《商君》,指得就是《商君书》,相传为商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秦国官吏所著。但不管哪种说法是真,《商君书》都是原原本本的法家学说。
      闻言,林朝点了点头道:“自然是读过的。”
      “此书如何?”蔡邕笑问道。
      林朝摇了摇头,幽幽道:“倒是……不怎么样。”
      后世常有不学无术者,把先秦的法家比作法治,这是典型的非蠢既坏。
      法治和法家,简直是云泥之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一部《商君书》看下来,林朝除了摇头叹息,再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这里面充斥着狂妄、残酷、愚昧、以及对苍生百姓的轻蔑。如果说唯一的可取之处,便是里面时不时透露出的理想主义色彩,却又无处落脚,单薄的可怜。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一贯的主张便是轻赏而重刑。这与乱世用重典不同,这是一种常态化的高压统治,甚至要求百姓士子三缄其口。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商鞅刚开始变法之时,遭遇一群人反对,商鞅便将其抓起来,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变法成功后,又有一群人跑来歌颂商鞅的功劳,结果商鞅又把这群人抓了起来,一样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在商鞅看来,都是扰乱国家秩序的行为。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不需要你赞同或者反对,我只需要你乖乖听话。
      这便是商君书里面所说的: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说白了,不过是独断独行的独夫民贼!
      这便是狂妄和对苍生百姓的轻蔑。
      再有《商君书》的靳令篇,里面阐述了一个六虱的概念,意思就是六种阻碍国家统治的东西。
      那这六种东西是什么呢,当林朝第一次看的时候,简直惊掉了下巴。
      六虱曰: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
      说实话,看完这所谓的六虱十二害之后,林朝感觉儒家没当场把商鞅打死,也算得上是大度了。
      居然敢点名礼乐诗书,你这分明是针对我!
      对此儒家表示:总有刁民想害朕!
      而这一整套理论说得简单点,就是让国人抛弃礼义廉耻、亲情友情这种多余且无用的情绪,而专心耕种,积极的去当兵打仗。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反人类的典型。
      这便是《商君书》里面的愚昧。
      此外靳令中还有一段话: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
      翻译翻译就是,加重刑罚,减少赏赐,这才是君主爱民的体现。刑罚重而赏赐少,士卒才会拼死奋战。
      不得不说,商鞅简直是逻辑鬼才!
      至于最后的利出一孔,其国无敌。便是把获取财富的一切途径给你断掉,只留下当兵打仗这一条路可行。
      这便是法家的残酷之处。
      诸如此类的文字,在《商君书》里面比比皆是。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时期秦军会屡战屡胜的原因,商鞅的这一套法令,并不是在治理国家,而是打造了一台无休止对外扩张的战争机器!
      厉害固然厉害,可一旦这台机器停下来的时候,也就到了它分崩离析之时。
      秦朝二世而亡的种子,可以说在商鞅变法之时,便已经埋下了。
      相比较之下,儒家也有法。
      儒家的法,便是礼,也可以说是规矩。
      比起法家用酷刑来镇压百姓,儒家更倾向于用礼法仁义来教导百姓,使其克己复礼,国家也就安定了。
      两相对比之下,可以说是儒家完胜。
      当然,儒家发展至后来,尤其是明清时期,也成了帝王禁锢百姓思想的工具。
      但这个锅,总不能让秦汉的儒生或者孔孟来背。
      ------题外话------
      再强调一遍,先秦时期的法家,跟现在的法治社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壤之别,可千万别以为这两者是画等号的。
      网上营销号很多,但这个世界需要真实,早就盖棺定论的东西,再怎么洗都没用。
      这章也算是老于对先秦法家的一点看法,更是对那段历史的一些个人理解。
      这本书写到这里,成绩其实已经固定了。所以老于打算趁着开设学宫这几章,给大家分享一些干货,不然下一本若是不写历史了,有些东西就只能憋在心里了。
      干货自然有些干,不喜欢的可以直接跳过。
      至于这章有没有污蔑法家,大家可以翻开商君书和韩非子,自己去看一下,保证大开眼界。
      至于现在历史圈也有饭圈化的趋势,提到某某帝王,立刻有人颅内高潮……
      对此老于只想说:老于相信,自己的读者还是有点逼格的,最起码能明辨是非。

第六百二十章 法家邪术,不入学宫![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