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八章阿弥陀佛是杜畿[2/2页]

三国之巾帼枭雄 不要对他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起来。
      彼时,天竺有两位得道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略通汉朝语言文字,蔡秦二人也是思维敏捷,领悟力极佳,全力辅助两位高僧,翻译了四十二章经,请出了释迦牟尼的遗像。
      临近归国日期,蔡秦二人盛情相邀,两位高僧慨然应允,前往汉朝弘扬佛法。
      于是,白马驮着经卷佛像,一行人踏上了遥远归程,再度折返蜀身毒道,十分艰难的回到了洛阳。
      朝廷奏报传来,明帝以隆重的汉朝礼仪,接见了两位天竺高僧,终归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明帝在万分欣喜中,观瞻了金晃晃的佛像,这佛像是否如他梦中一样,外人无从得知。
      而所谓的四十二章经,明帝只是粗略浏览一番,开卷语含含糊糊,更是看得他不明觉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无论结果如何,梦境成真总是值得高兴的,因而明帝下诏,安置两位高僧在鸿胪寺,就是现代版的外交部。
      此外还命匠作大臣,在洛阳西门建造佛寺,将释迦牟尼的佛像搬进正殿,四十二章经亦镌刻在后壁上,供世间有心向佛之人,有缘接受佛法的洗涤。
      又请两位高僧主持本寺,公开传教讲经说法,广设坛场传播信仰,盖因那一匹匹驮经白马,也寄养在寺庙之中,故取名白马寺。
      明帝吸舔取精,哦不是,是西天取经,一时间轰动朝野,四海数万万臣民,无不倍感新奇,纷纷前往白马寺参观,并积极参与水路法会。
      而远在徐州就藩的楚王刘英,多年来崇尚黄老方术,首先对这外来佛陀有了兴趣。
      为此不惜跋涉千里,亲自到白马寺拜会,向两位高僧了解佛经,观瞻释迦牟尼的佛像,并请二僧抄了佛经一部,临摩了佛像一张,恭恭敬敬地带回了楚国。
      楚王刘英将佛经高束藏,又将佛像和黄老牌位并列祭祀,日夕诵经祷告,祈求荣登九五。
      这一边,明帝身受佛经洗礼,想以慈悲之心治天下,颁下圣谕昭告天下,让全国犯罪的囚徒,根据罪行的轻重,缴纳相等的绢布,即可赎其罪行。
      而楚王刘英私铸兵器,一直密谋取缔明帝,同样受佛经中的奥秘影响,鬼使神差地感觉一阵心虚,不打自招地准备赎罪,备好黄缣白纨三十匹,专程让人给皇兄送去。
      明帝也是糊涂透顶,亲下诏书予那刘英,上面赫然写道:“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意思是说,刘英既信奉黄老,又祭祠佛陀,按照佛教的规定,定期持戒吃素,谨守清规戒律,
      明帝对于他上缴绢布,赎罪的做法表示谅解,示意他无罪,勿须心怀不安,并退回一干绢布,让他作供养居士、僧人之用。
      东汉初期,刘英、明帝奉佛的例子表明,佛教已被当作黄老方术,在社会部分人中流传。
      而一百年后,东汉的汉桓帝,为了追求长生方术,更是大搞封建迷信,在宫中为黄老和佛陀立祠,隔三岔五加以祭拜。
      古人云,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时至东汉末年,天竺佛教的兴起,全国信奉方术的人,多如恒河沙数,可谓不知凡几。
      所以东汉末年,绝对适合搞封建迷信,张角老道能扯起大旗造反,靠的正是方术的巨大影响力。
      言归正传。
      “嗯!”邹嫦曦点头道:“翻过一些佛经。”
      杜畿笑道:“如此说来,邹小姐与善信,还是同道中人。”
      “所以啊,你也不用内疚了,咱们是不打不相识。”
      邹嫦曦认为,杜畿德才兼备,是顶尖的内政人才,比赵俨有才无德,做事毫无道德底线,不知道强了几多倍,确实值得结交。
      邹嫦曦懊恼不已,可惜啊可惜,哥偏偏是女儿身,只能白白便宜曹操了。
      不过要当女首富,也离不开人脉关系,再加上杜畿人品好,为人光明磊落,哥一定要找机会,跟他斩鸡头,烧黄纸,义结金兰。

第十八章阿弥陀佛是杜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