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思想,而进一步去阐述音乐的感想。
第三乐章:
这是归结为自然的音律,自然本身就包含了音乐的元素,风声、雨声、鸟鸣、山风,这些是自然的声音,树叶、蝉鸣、琴音、笛声,这些是融合了自然的声音。但是,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却也因为乐曲的演奏,而变得有些真实了。
于是,在这样的自然音律下,突然出现了五位身着猎户服装的少年,他们飞奔着往远处的山巅而去,却也是拥有着彼此对立和竞争的意味在其中的。
于是,听到了的音律变化,就是彼此间在对视互斗。如果切换到了低音,就是让彼此间保持应有的距离。如果听到低沉的音律,突然之间心就会沉了下来。这就是互相之间的争斗,而不容有任何的怜悯。于是,自然成为了他们安放内心深处的地方。
巴赫的曲调也是为了囊括可以包容的一切。却仅仅在于心情,在于心境。
然而,奇怪的是,当再一次回味这动人的乐曲,突然间,有幻想出了六个舞者,在草原上跳着欢快的舞蹈,他们手挽着手,轻快地跳跃着,欢愉着。于是,跟着音乐的节奏,跳着舞蹈是最好的。顺着音乐的节拍而起舞,也是最好的。那么,巴赫感动人的地方,就是音乐所在的地方。
动听的乐章就是如此,无法避免地存在着……
第四乐章呢?
于是,随着音律的变化,以及空间的转换,让原本平静的心,由乐曲变化的节奏而变得不同了。那么,巴赫为什么要通过细节上的变化,去改变整个乐曲的节奏呢?这是为了烘托接下来的曲调。
此时,乐曲似乎将我们待到了勃兰登堡外的溪湖边,有几位少女在湖边溪水玩闹,另外几位少女则是在溪水边清洗纤细手镯的玉器。
此时,欢笑声并非随着距离渐行渐远,沉默无语的字眼,也随着曲音不断地变化着。因为,我们听不到乐曲里所表达的述说者的声音,却可以体会到巴赫想传达的声音。这也许是会变得与众不同,让平凡的情景,变得不再平凡……
于是,巴赫的音乐转化为了谁都想听的曲音,只是作为听众的心声,并非因为音乐的曲调不断地变化,而失去了对于音乐空间的应有把控。这并非是在完整地述说有关音乐所代表的故事,却也是可以从中听到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也因此感动众人,打动听者的心……
于是,快乐的必定会存留一些悲伤,这在第四乐章也有所体现。可是,为什么听到这段乐曲时,会对乐章中的音律产生应有的共鸣呢?这是因为巴赫希望通过音乐的鸣音展现音乐可能形成的幻境。于是,我们有足够多的空间,将音乐和听觉统一起来,同时,又将听到的和幻想的分离开来。于是,忘却了乐曲的节拍,即是为了旋律的存在。无法感受到巴赫所想表述的乐章,就是理解了巴赫所希望看到的那一部分乐感。
只是作为听众的人们啊!理解音乐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理解巴赫的音乐就必须静静地听着他的曲调,从中发现一些美好的瞬间。这亦或是听众拥有的声音,也是巴赫所拥有的声音……
第六十六章 音乐会(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