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司马绍仓惶落魄地逃回建康城后,且不论是不是自己把敌人逼得太紧,可在武昌时,已亲见王敦反骨已露,眼下已经彻底撕破了脸,大军即将来犯,调集军队,筹措军资,积极备战;回宫之后,急诏徐州刺史王遂、兖州刺史刘遐、临淮太守苏峻和豫州刺史祖约迅速带兵向建康集结,勤王护驾。
以前多少还要顾及君臣颜面,顾及王氏一族里亲外戚的关系,顾及敦导兄弟的开国之功,顾及到紫归的想法,暂且相安于无事。可现在司马绍明白王敦将再次卷土重来,哪里还能顾得了那么多。
于此同时,司马绍在朝堂宣布,曾受惠于王敦的文武百官,只要立刻与他划清界限,就既往不咎;并向全国曾尾随王敦行军打仗的旧部传来消息,若不参与王敦此次谋反,在家中又是独子,终身免役,其余皆可予假三年。
此举甚为有效,硬是瓦解了王敦的部分军力,但也带不走那些跟随王敦多年来几经沙场、出生入死的亲兵。
另外,同上次一样,王导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
第二次在朝堂上领命当征讨王敦的“征讨大都督”,他已经处变不惊了。
他哪能上得了战场,此举亦不过是朝廷让自己明确表态,与王敦明白地划清界限罢了。
王导领着圣旨,再次头重脚轻地如踩着棉花般回到府上时,他心里很清楚,这次绝不会再像上次那样侥幸了,最终休战后能相安于无事;王敦这是在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想到此处,王导头晕得厉害,伸手扶住旁边回廊上的柱子,才不至于让自己倒下去。
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急急向后院走去,脚步沉着有力。
他来到自己的书房,在最隐秘的地方取出一封书信,这封信是王敦上次小年夜临走时给自己的,并千叮咛万嘱咐,不到万不得已时,切莫打开此信。
此时若不是“万不得已”,那何时才是?
想到此处,王导急急拆开信笺,定睛看去,里面冗冗榻榻一叠信纸。
王敦在信中记述了在自己百般困顿之时,感念于天恩与王导相识相交,并结为兄弟,虽无半分血缘联系,却胜过亲兄弟,一路同心协力,一路迸发奋进,一路富甲天下位极人臣,也一路行至终曲,不得不挥手作别……
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敦这般写道,“若弟迫于形势,被逼无奈,举兵起事再反时,兄可当弟已身死,带全族行丧制,以示天下!此举可保王氏一族无恙,切记,切记!”
看完厚厚的一沓信纸,王导已是涕泪纵流,忍不住发出呜呜的哭声,就算是他自己,也从未见自己这样伤心哀鸣过。
第一百一十八章 拣命回建康 决战在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