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现在写的这部书叫同治帝国,其实最开始起的名字叫同治中兴但有人起过了,所有自己也就勉为其难的起了同治帝国这样一个名字,同治皇帝在位时间很短,只有13年的时间而且大部分是在其生母西太后的监管下做人做事的,这一生他也没能如自己的意愿办成过什么事(自己选的皇后除外),他在位时期正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大规模侵略的预备和准备阶段,因此常有人说如果同治朝一朝奋起中国的历史走向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因此我写了这部小说,还众多愤青和民族主义倾向的人们一个美好的同治王朝,说实话,写这样一部小说难度很大,已经有许多非常杰出的同类作品问世,有尊重史实的,也有天马行空让读者大饱眼福的精彩作品。但是我写这部作品的风格还是走谨慎,并尊重史实的风格,尽量用那个时代的人所能接受的方法来改变那个大而不强的大清国,在书中我会引用一些其他作品所不会涉及到的史料,以及国外近期才公开的一些我们所不太熟知的一些清朝当时的对外政策和国内人民的心声。本作品可能刚开始写的不会像有些同类作品那样大张挞伐之兵,扬威异域,但只要您看进去自然会有妙处值得您欺待。希望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本作品是本人的处女作,希望广大资深读者多多指正。
内容简介
清朝后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国力江河日下,西方列强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于1870年后又掀起了对大清帝国的瓜分狂潮,主人公韩希仁机缘巧合的于1862年附身到了年仅六岁的同治帝身上,他决心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拯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他首先要解决的于两年后发生的《中俄堪西北条约》的签订,但距离这一事件的发生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而自己还是六岁幼童,且不可处理政务,并且离法定亲政年龄14岁还有8年,该怎样做才能避免1864的惨剧重演,自己该用何种手段才能驾驭身边的事故权臣与权利欲极强的生母西太后,以及大清周围虎视眈眈的欧洲列强呢?本书将为你揭晓晚清非常时期的同治皇帝的非常智慧。看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是怎样在一个英雄的带领下一朝奋起鼎定天下。
同治皇帝生平
姓名爱新觉罗·载淳
年号同治
庙号清穆宗
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在世1856-1875年
在位1862年-1875年
清穆宗同治(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满族,是爱新觉罗奕的唯一一个儿子。其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咸丰十年生于储秀宫。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奕之子载为帝,是为光绪。
1861年8月、清文宗病死,由顾命八大臣辅佐继位,年号祺祥。同年11月,慈裕太后、奕发动政变,改年号同治。六岁即位,两宫听政。
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清朝第十代皇帝。1862-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驾崩,群臣忙着治理丧事,同时也为新登极的六岁皇帝操办政务,改元的年号为“祺祥”。遵照文宗遗命由八大臣辅政,两太后是不干予朝政的。慈禧太后发动了一场宫廷内部的夺权斗争“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九月肃顺等人扶文宗梓宫回京,两太后挟小皇帝另程返京。慈禧一行先抵率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八大臣拿获,以“图谋不轨”之罪,斩首的斩首,赐死的赐死,革职的革职,废除了“祺祥”年号,十月九日载淳即帝位,改元“同治”,寓两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两太后破祖制,实行垂帘听政,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亲政两年,终年十九岁,是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葬于清东陵惠陵。
清文宗无子女,而后光绪、宣统二帝均无后代,数十年间宫中不闻儿啼,世名称为“宫荒”、“国统三绝”。讲求迷信的遗老遗少无不感叹大清气运将尽、天数兆定。
大事年表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文宗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文宗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与慈禧夺权。
同治三年六月,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同治十一年九月,册立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崩,享年十九岁。
后妃
一后四妃:
1)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户部尚书崇绮女.同治十一年九月,立为皇后.十三年十二月,穆宗崩,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二月戊子,崩,梓宫暂安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宣统加,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2)淑慎皇贵妃,富察氏.穆宗立后,同日封慧妃.进皇贵妃.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曰淑慎皇贵妃.
3)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为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皇贵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曰庄和皇贵妃.
4)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5)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事穆宗,自贵人进嫔.光绪间,进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死因之争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了载淳的登极大典,改号为同治,实际上是慈禧一人总揽大权,开始了她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统治。载淳于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岁时举行了大婚典礼。两宫皇太后于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帘归政了,但慈禧极不放心,还常常插手干预,使年轻自负的载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两年就死了。
对于清穆宗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特别是档案内均有较明确的记载,但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笔记中,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并加了一些演义性的描绘,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
《国史旧闻》)濮兰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至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闻》中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这些著述除了记载清穆宗的病情死因之外,还特意说明了清穆宗南郊微服履行之事,并且把这件事与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联系在一起。说明由于西太后专权,清穆宗忧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监视之下,仅有几个太监夜间常出没于宫禁森严的大内,至整夜不归,竟达次晨来不及召见军机大臣或醉语胡言的程度似难出现。
其实。清穆宗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清穆宗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中,清穆宗大婚。五天之后,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命钦天监于翌年正月择吉期,举行皇帝亲政大典。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两宫撤帘,清穆宗亲政。
清穆宗亲政的一年多中,他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修园,一是冶游。修园,本出于孝心,想为两宫皇太后营建一方颐养天年的乐土,一方面安慰归政后落寞无依的可怜母亲,一方面稍稍转移母亲的恋权之心。冶游,则出于逆反之心。清穆宗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清穆宗索性发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清穆宗毕竟年少、不耐寂寞,加之修园为贪官所骗,朝上亲王重臣哭谏,朝下两宫太后数落,他自卑到了极点、心烦到了极点,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青楼妓院,狎邪淫乐……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清穆宗病了。前因国家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群臣激烈反对,修圆明园改为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这一天,清穆宗亲行巡视三海工程还宫后,自觉不适,本以为劳累所致,稍息即愈,不料竟发起烧来,太医院用药无效,一连三日不退。第四日,清穆宗耳后颈项四肢出现了大批丘疹。侍候于旁的太医院首领庄守和、李德立惶惧战栗地在脉案中写下了沉重的两个字――“痘症”。
“痘症”便是天花,是清人畏之如虎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传播迅猛,危害极大,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听天由命。染病之人畏寒高热,全身出痘,汇浓溃烂,绝大多数死于非命,只有极个别人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落一身痘痕(俗称“麻子”)。为预防此病传播,清朝特别按“已出痘”、“未出痘”的标准划线,规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朝觐的方式、地点和时间,并规定居
第一章 我是同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