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一十章 还有这种癖好[2/2页]

我为国家修文物 十三闲客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还不是因为各家各派从不肯将这些技术、秘方公之于众,甚至为了防止这些独门技术外传,还立下了各种各样的传承规矩:比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大不传小等等。
      当然,独门秘技不外传,也是有客观原因存在的,因为有些技术一旦外传,自家就没了安身立业的依仗了,在哪个年代,饿死都有可能。
      师父带徒弟还要留一手呢,生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更何况是一家一族,一门一派呢?
      但如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对于文物修复行业来说,如今是修复师太少,而需要修复的文物又太多了。
      如果将“珠联璧合”这样一种技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学会,别的不说,至少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向南也希望“珠联璧合”永远不要再成为“绝技”。
      绝技绝技,是灭绝了的技术。
      当一种技术灭绝了,这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向南脑子里思绪万千,回过神来后,发现张铭和钱昊良还站在那儿发呆,忍不住干咳了一声:“别愣着了,赶紧干活去啊。”
      等将他们打发了之后,向南也转身回到了修复室里。
      此时,常悦也已经拆完了古籍书页,正和戴旭刚、康正勇他们一起,清洁着书页。
      向南看了一下,发现两本古籍的书页都已经快清理完毕了,便拿笔写了一张便条,递给戴旭刚,道:“你去外面的药店,把这些材料买来。”
      然后又转头对康正勇道,“小康,你去找张主任,说我需要一个煤气炉灶和一个锅,找到了就让人搬到这里来,快去快回。”
      戴旭刚和康正勇点了点头,立刻就转身出去了。
      清理完书页,下一步就是配补纸。
      和传统的修复手法不一样,向南找来的补纸,是需要撕碎,和皂角、桂皮、蜂蜜等材料一起放入锅中熬煮,一直熬成糊状物后,用毛笔轻蘸,点在破洞之处。
      而传统的修复手法,则是将补纸打湿后,覆盖在古籍书页的漏洞处,用毛刷子、毛笔等刷平后,再去除多余部分的补纸。补洞后,还需要用湿毛巾轻敷,去掉周围浆糊余迹。
      无论是传统修复手法,还是向南的方法,都只适用于纸质拉力比较好的古籍。
      如果书页碎散脆腐,则一般会采用皮纸先裱一遍,然后再清洗,补洞。
      没过多久,戴旭刚和康正勇两个人就回来了。
      向南先让康正勇等人先将炉灶架设好,烧了满满一锅水。
      等水烧开之后,他便将皂角、桂皮、蜂蜜等材料一股脑儿地扔进了锅里,然后又将颜色、纹帘与古籍相近的补纸撕碎,也都扔进了锅里,然后将火关小,慢慢熬煮了起来。
      几个实习生看到这一幕,就如同看戏法似的,一个个眼睛瞪得老大。
      这是在干嘛?
      好像不是在煮吃的……
      好奇归好奇,他们也都没有问,只是心里有一点点兴奋:
      好像这次,能学到什么了不起的技术!
      开森!
      门外头,张铭和钱昊良也是一头雾水,他们也都看到了那两个实习生,好像在往修复室里搬了燃气灶,还搬了煤气桶,对了,还有个大锅!
      向专家这是在干什么?
      难道那两本古籍这么难修复,他们都准备吃喝都在修复室里了?
      话说,就算如此,那也没必要自己煮东西吃啊,还可以叫外卖的嘛!
      实在不行,也可以让实习生跑跑腿的啊。
      实习生嘛,不就是来干杂活的!
      不用白不用!
      想了半天没想通,张铭先忍不住了,抬脚往修复室里去,他得劝劝向专家。
      修复文物虽然重要,但不能太拼了!
      刚走到门口,一股异香从门里传了出来。
      张铭耸了耸鼻子,闻了闻。
      嗯?桂皮的味道?做卤味吗?
      这时候,钱昊良也被香味吸引了过来,他比张铭直接多了,轻轻敲了敲门,然后伸手一推,正好看到向南把补纸撕碎了往锅里扔。
      钱昊良:???
      张铭:!!!
      两个人对视了一眼,都发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之色。
      向专家还有这种癖好!
      卤纸吃?!

第一百一十章 还有这种癖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