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昆仑三圣何足道[2/2页]

无尽武魂传承 青丝黄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和这烹茶扫地的小厮动手?若不嫌弃,便由老僧接你十招。”
      少林方丈说其武学震古烁今,想来中肯,即使略有夸大奉承之意,想必何足道也应该快要跻身世间最顶级的那一行列中了。无相也只敢说接十招,可见何足道之剑法之强。
      六,原文:走出十余丈,只听得琴声之中杂有无数鸟语,初时也不注意,但细细听来,琴声竟似和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宛转啼鸣,郭襄隐身花木之后,向琴声发出处张去,只见三株大松树下一个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张焦尾琴,正自弹奏。他身周树木上停满了鸟雀,黄莺、杜鹃、喜鹃、八哥,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和琴声或一问一答,或齐声和唱。郭襄心道:“妈说琴调之中有一曲,久已失传,莫非便是此曲么?”听了一会,琴声渐响,但愈到响处,愈是和醇,群鸟却不再发声,只听得空中振翼之声大作,东南西北各处又飞来无数雀鸟,或止歇树巅,或上下翱翔,毛羽缤纷,蔚为奇观。那琴声平和中正,隐然有王者之意。郭襄心下惊奇:“此人能以琴声集鸟,这一曲难道竟是?”心想可惜外公不在这里,否则以他天下无双的玉箫与之一和,实可称并世双绝。
      原文:何足道画好棋局,棋兴勃发,说道:“这句话慢慢再说不迟。哪一位大和尚先跟在下对弈一局?”他倒不是有意炫示功夫,只是生平对琴剑棋都是爱到发痴,兴之所到,连天塌下来都是置之度外,既想到弈棋,便只求有人对局,早忘了比试武功之事。
      原文:昆仑三圣只有一人,从来就没三个。我在西域闯出了一点小小名头,当地的朋友说我琴剑棋三绝,可以说得上是琴圣、剑圣、棋圣。
      由原著可以看出,何足道的剑圣称号,反而是在琴之后的,而他的琴道修为的确配得上这个称号,而且他在棋局面前,完了比武,可见他对武学争名毫无挂碍。如此分心三道,还能有如此武学修为,可见他的天赋才情,足以和黄药师媲美了。
      第七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何足道这家伙出场时,看起来才三十岁左右,即使有所偏差,估计也不多。更何况,这家伙对郭襄一“曲”钟情,而且痴情无比,想来也不是个荷尔蒙快要燃烧殆尽的大叔或许不到三十岁也说不定。
      由以上七点可见,何足道乃是金庸的书中数得上名的天才,不比杨过差,若是他能够得到更多的奇遇,更多的绝世武功,想来不会输给五绝。
      而之后,何足道创立了昆仑,履行诺言,终生没有再踏入中原,虽然后来杳无音讯,但是,想来他晚年的武学修为之高,恐怕不在五绝之下吧!
      何足道。
      何足道以琴、棋、剑为三绝,他自负才高,上少林寺论剑,风度脱俗,清纯不染;引郭襄为知音,本是奇缘,可惜金庸没有写下去。他在少林寺比武,虽败犹荣。他孤寂而不盛气凌人,处世中有书呆子气,这种独特的艺术典型,在金庸笔下可谓绝无仅有。
      我最欣赏何足道空山抚琴一幕。其琴音招来百鸟相伴,又划地为局,自己与自己对弈。那种对艺术专注入神的迷恋,看似怪异,其实却说明何足道秉性善良,胸无杂念。他受一个不相识的人委托,居然千里迢迢从西域赶到少林寺。他的出场颇为好看,但后来再无戏做,因此读者难免怪金庸写何足道有点虎头蛇尾。
      何足道多才多艺,又自怜自叹,一腔知音难觅的书生意气。他眼界很高,这才给自己取了何足道的名字。像这类男人一旦遇上真心相爱的女子,是会倾心去爱的,但郭襄与他只有一面之缘,他重返西域,能否寻到知音,大可怀疑。平庸的人会有许多朋友,而何足道的结局可能是寂寞一生而已。我想金庸有意给何足道安排这样一个来去匆匆的人生,也许正蕴含了这层寓意。
      s:叶子之所以这么特别地介绍何足道,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因为武魂传承宝鉴传承的何足道的武功是以他晚年的修为来划分的,所以会被定为得比较高,堪比五绝的绝学,这一点希望大家别反驳。
      第二个,何足道这个人,叶子也是很欣赏的,他堪称全才,脾气又好,除了相貌平平之外,堪称完美。希望有心人可以耐着性子,把倚天原著第一二章看完,想必你们也会爱上这个可爱的任性男子的。
      第三个,个人对他在倚天中的惊鸿一现感觉有些遗憾,希望通过无尽让大家知道他。而且,叶子以乔峰为原型构造了方岳,以断浪为原型构造了断虹,也想构造一个何足道的影子,弥补倚天中这个男子一闪而没的遗憾。
      a
      a

昆仑三圣何足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