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章 造船下[2/2页]

最后的封建帝国 飞翔之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另外一个就是风帆,这时中国使用的硬帆,而西方使用的是软帆,我打算中间的主桅上用中式硬帆,前后两桅上用上西方的软帆。中式硬帆,受风效率高;可以绕桅杆转动,能迎风。硬帆更轻,因为有支持骨,所以帆质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没有关系。硬帆操作灵活,适应多变的风向和复杂的海区,落帆比软帆要省很多事。软帆主要是横帆和纵帆,横帆虽然受风效率低于中式的硬帆,但是优势是面积能够做得比硬帆大得多,桅杆可以更高。横帆不能逆风行走,要用纵帆。所以造出的船必然非常奇怪,另一个改变就是此时中国的船着都是两头高高的跷起,像个半圆一样,感觉非常奇怪,像我们现在看的船一般都是平的,而当时西方的战列舰也都是平的甲板,所以我让他们将船造成平的。其实此时中国的水师战船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此时所有的火炮都放在最上层的甲板上,都没有个地方遮风挡雨的地方,而西方战船的火炮都放在专门的炮舱中,可安心的发射火炮,不过此次主要是制造商船,所以还以中国的样式,主要是现在没有火炮,根本用不着。
      不过我们现在船工有限,只有19人,所以只能先拣重要的造,现在最主要的是要运私盐,所以造大飞梭是现在第一等事,我打算先造15只大飞梭,这将足够我们在半年内的使用,这是考虑我们私盐的产量的。
      为了加快速度,我让张三加快拉人,对于一些有技术的如果不愿意就把他全家绑过来,除了在找这些技术工人,对普通人也加快招收,哪怕条件放低点也没事,反正在海上,没船他们也跑不了,更别提去报官了。
      一个月后,看到停在海边一串的大飞梭,我别提多高兴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别提马上准备制造的大船。
      七月二十六日,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在祭拜过各过神仙后,这艘被我命名这“起点号”的大船正式开始安放龙骨了。
      三个月后这艘起点号长35米,宽75米,深35米,排水量约220吨,分9个水密舱,设三桅,主桅高21米,头桅高度17米,尾桅高13米。采用了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不过这艘船我怎么看怎么别扭,中间挂着中式的黑帆,两边挂着西式的白帆,整个就是一个黑白配吗。
      还有就是造这艘船的时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此时我已招集船工60余人,本以为有两个月就够了的,哪知还花了这么长时间。原来不到二十个人一个月能造十五艘大飞梭,看来造小船和造大船的区别是很大的。看看广东水师乾隆五十八年,因广东海盗充斥乃筹款十五万两,制造二千五百石大米艇四十七艘,二千石中米艇二十六艘,一千五百石小米艇二十艘,限三月造竣,三个月造了八十多艘。看来现在南方民间的造船能力是很强大的,要想有足够的船还得到南方去才行。
      a
      a

第八章 造船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