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植的途中也会有损害,就这数目,已经是相当的满意了。
白锦一家也是丰收之际,李家两兄弟这几日都盯着的,红薯全部挖回来后又存在粮仓,就开始这一季做粉条了。
可惜王氏不能下山,带着芸姐儿守在山中,显得有些孤寂。
白锦多日不曾出门,这会儿下山来看,红薯粉条的作坊已经正常运作,原本绿油油的地里,全部翻新了土,而王家食铺的驴车队已经等候在外多时,就等粉条做好,菜干送上,便运到城里去。
这一切根本不用白锦他们操心。
不过白锦想和三福去一趟城里,他们要缴税,不打算送粮食入城,直接用银钱结帐,于是带足了银子,夫妻二人赶着牛车入城了。
到了陵城街头,只见来来往往挑担的脚夫,他们脸上全是笑容,他们担子里挑着的多是红薯和土豆,走在街头相互打招呼,显得是生机勃勃。
白锦和李三福来到县衙门外,看到排队缴税的人不少,两人也寻了一个地方排了队。
这会儿,就在县衙的不远处,有人搭了一张桌子,桌子前坐着一位管事模样,旁边却有伙计在喊道:“各位缴税的乡亲们,你们家里若有余粮,便将之挑来在此处售卖。”
“我们是接上头的意思,属官方收粮,价格公道合理,统一收粮后售卖,不会让你们吃亏。”
“而且这新出来的粮食,你们不懂得收藏,指不定坏在了粮仓里,左右下半年仍有一季种植,就没有必要留在家中浪费了。”
话是合情合理,又是在缴粮税的隔壁,的确容易让人信任。
但是白锦当初就说过的,这制粉条的方子她只交给商会,由孙先生管着,至于整个常德府的余粮,全部由商会统一代收。
没想到如今种出来了,王知州却是改了主意,不知这隔壁的摊子是谁摆在这儿的?背后的主子是谁?
第449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