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51章 众生百态[1/2页]

从1980开始 三SS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去写一篇电视剧幕后的稿子。”薛芳说道,“正确来说,是去京台艺术中心。”
      苏辰想了想,“我也一起去吧,说不定还能认识几个人。”
      反正在杂志社里闲着也没事干。
      很快,两人就来到京台艺术中心。
      这是1982年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以拍摄国产电视剧和译制国外优秀电视剧为主要任务。
      名人有冯裤子、郑小龙、尤小刚、赵宝刚等人。
      艺术中心在推出《四世同堂》之前,就经历两个“丰收年”。
      从1982年至1984年,拍摄一些当年很有影响的短剧,例如《大能人》《空中小姐》等。
      此时的电视剧拍摄等同于拍电影,精雕细做,一年内中心制作15集电视剧,飞天奖就拿了个“丰收奖”。
      而在拍摄短剧的同时,中心让观众更有印象的是它的译制部,推出一些脍炙人口、红极一时的译制剧——《诽谤》《女奴》《卞卡》等等。
      对于《卞卡》这部墨西哥电视剧,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配音演员,来自长春电影译制厂金毅和王瑞两位老师,他们担任女主角何塞·米盖尔与男主角卞卡的配音。
      “天哪,我的老伙计,你想知道什么是“翻译腔”,真是见鬼,其实我也不太了解。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为什么不坐下喝杯咖啡呢?哦,我是说,请那些学过翻译的人给我们普及一下……”
      就是这个味儿。
      在1985年至1987年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以《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优秀剧目,创造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电视剧三连冠的纪录,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而后来的京城演艺圈分成三派,一派是人艺,也就是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一派是京城电影制片厂;一派就是我们所说的“京圈”,也就是艺术中心开始。
      人艺攻舞台剧,北影攻电影,“京圈”起步靠的是电视剧。
      京圈大概可以分为几条线,一条是郑小龙;一条是王硕;一条小钢炮;一条叶津;然后就是叶大英。
      话说1985年的一天,此时小钢炮在郑小龙的电视剧《大林莽》剧组打下手,正躺在地上望着天空遐想,一旁看书的郑主任一边看一边笑骂:真他妈孙子。
      小钢炮听出这口气哪是骂作者,分明是一种由衷的喜爱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的赞赏。
      就问,“谁这么孙子?把您乐成这样。”
      郑主任将书递过去,“王硕,我认识的一哥们儿。”
      小钢炮看到小说名字:《浮出海面》。
      这是王硕根据自己和沈旭佳的感情故事改写的小说。
      于是他便找来王硕的小说看,86年的时候,通过郑小龙的引荐认识王硕,初见王硕,小钢炮就劈头盖脑的把王硕一顿猛夸。
      说遇见王硕是“抬头望见北斗星”,这一顿猛夸谁受得了?
      于是当天见面之后,两人便成为朋友。
      这次薛芳要来写的稿子是关于电视剧制作背后的故事,因为这地儿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专业电视剧制作单位,找鲁小威准没错。
      苏辰就是来凑个热闹的。
      很顺利就见到鲁小威。
      这位很牛逼,中国第一部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有他一份功劳,播出后形成“万人空巷、世人争说“的情形。
      而顶着泡面头的《小李飞刀》也有他一份功劳。
      “薛芳同志你好。”
      “鲁主任你好,感谢你百忙之中抽时间来见我。”薛芳介绍道,“这位是我姐夫苏辰,也是杂志社的工作人员。”
      “主任你好。”苏辰伸出手。
      “你好。”
      简单打了招呼,大家就算是认识。
      因为是做电视剧幕后的故事,自然要去认识人。
      艺术中心对这个很看重,毕竟大家都只是看到电视剧播出后的轰动,但很少有人去留意幕后制作的故事,眼下《新周刊》有这么一个想法,艺术中心自然要满足。
      鲁小威把两人带去认识人。
      去到办公室,拍了拍手:“大家伙都有啊,给你们介绍两人。”
      在座的抬起头来,心里暗自嘀咕,这两人难道是新来的同事?
      “这两位是《新周刊》过来的薛芳同志和苏辰同志,他们这次来,主要是了解我们艺术中心制作电

第851章 众生百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