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3章 最适合当皇帝的大孙[2/2页]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父皇的耳朵里,那下场可能就很凉凉了。
     朱棣心中清楚,哪怕是父皇猜测到了自己的想法,又有什么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把大侄子送来,好吃好喝的供着,还给茶楼,大院。
     单单就这些,只要自己不动手,谁也没办法指责。
     父皇也没有任何理由责罚自己,甚至于当朱英的身份被公开,甚至入宫的时候。
     自己还要受到来至于父皇的奖赏。
     哪怕是朱英成为太孙又如何。
     大明以孝治国,自己将他寻回,他还是要感谢自己。
     这就是阳谋,朱棣的阳谋。
     但凡聪慧些的人,都能看出朱棣的心思。
     可大明以孝治天下,只要不动手,没有人可以以此来攻击自己。
     父皇不能,朱英亦是不能。
     就算搅动风云,散播谣言,没有足够的证据,也只能看着。
     这一波操作,朱棣显然已经立于大气层上,稳坐钓鱼台。
     .......
     院子里,朱英得到通知,老爷子已然在门外马车等候。
     于是连忙过去。
     “爷爷,早点吃过了没。”
     朱英提着食盒,上车后就对老爷子问道。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心中暖洋洋的。
     他本身就是个敏感的性子,大孙的这些细节,让他感受到了孝心,极为欣慰。
     “咱这般早赶来,哪还来得及吃早点,快些拿来,咱正好肚子饿了。”
     朱元璋说完,直接动手接过朱英的食盒,打开拿出一个肉馅包子,往嘴里塞去。
     他当然已经吃过早点了。其实每天上早朝前,朱元璋在谨身殿早课的时候,就吃过早点了。
     之前每次到朱英茶楼的时候,他也是吃过了早点。
     只是大孙准备的早点跟宫里御厨准备的早点,那能相提并论嘛,味道不说,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如何,咱让人给你送来的奏章,都看完了吧。”朱元璋一口气将早点吃完,然后笑着对大孙问道。
     听到这话,朱英顿时无奈道;“爷爷,你看的这些奏章,都是有那么长的废话嘛,还是说特意给我挑选出来的。”
     “哈哈哈。”
     听到这话,朱元璋顿时就大笑起来。
     “这些个大臣,一个个堆砌辞藻,舞文弄墨,明明几百字就能将清楚的事,硬是给咱弄个上万字。”
     “大孙如何,是不是感觉有些头昏目眩。八十二本奏章,看完了一半没有。”
     听到老爷子的调笑,朱英笑道:“全看完了。”
     朱元璋闻言一愣,道:“不可能,这么多奏章,你怎么可能一下子就看完。”
     看奏章这种事情,朱元璋给诸多皇子皇孙,都是学习过的。
     从来没有哪个皇子皇孙,在短短的一两个时辰,就能看完二十本。
     更别说八十二本了。
     这是朱元璋给大孙三天的量。
     “爷爷,这些奏章的内容,真是犹如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
     “但是孙儿发现,这些本奏章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喜欢将事情的关键,放在奏章的最后面。”
     “于是孙儿直接就从奏章最后开始看,待看到废话的时候,就无须多看了。”
     听到朱英的解释,朱元璋眼眸中闪过惊喜。
     他没想到大孙这么快就能发现批阅奏章的小技巧。
     朱元璋自从废除掉宰相制度后,每天处理的奏章将近有两百本左右,其中早朝,午朝,晚朝。
     更是要处理数百件国事。
     大明开国初期的时候,朱元璋还不会这个技巧。
     他还记得,那还是洪武八年的时候,户部尚书茹太素上奏。
     朱元璋对其很是了解,知道这位尚书最是喜欢长篇大论,只是奏疏已经送来,又不好退回。
     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然而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讲述的事情,唯有后面五百字。
     朱元璋顿时大怒,呵斥道:“虚词失实、巧文乱真。”
     然后直接赏了二十廷仗。
     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有大臣上奏字数太多而被惩罚。
     不过从此以后,诸多大臣上奏的内容里,相对来说要精简了很多。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元璋就领悟了,看奏章先从后面看的小技巧。
     朱元璋看向大孙。
     就这么个方法,他用了八年时间才领悟,而大孙只用了一个时辰?
     如此看来,大孙当真是个当皇帝的好料子。
     以后奏章应当再多送些过来,八十二本,这完全不够大孙看的呀。
     让大孙多多分担,咱日后也能清闲多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的眼底里闪过一丝狡黠。
     而后想了想又问道:“只是看看还是不够,奏章的内容,你可都看进去了,这个法子是你提出来的,可有什么想法。”
     朱英沉吟一下,略带谦虚的说道:“孙儿却是有些天马行空了,这个法子目前看来效果甚佳,但是其中的隐患太多,却是当初孙儿没有想到的。”
     朱元璋没想到大孙还真有自己的见解,追问道:“有什么隐患,跟咱说说。”
     朱英点点头,便开始述说以工代赈中间复杂。
     其中工程造价因地制宜的核算,官吏乡绅可能会插手的地方,包括对流民的保护,粮食的定夺的标准。
     随着朱英的不断讲述,朱元璋开始浮现出深思之色。
     大孙所提到的这些问题,都是六部尚书,甚至是群臣所没有看到的。
     在商议的时候,对于贪污的可能有猜测,但却没有大孙这般仔细。
     待朱英说完,朱元璋回过神来再看向朱英的时候。
     目光中难掩震撼。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大孙其实一直都是一个精明商人的形象。
     对于商人,其实朱元璋心中是有厌恶的,尤其是粮商。
     投机倒把,囤货居奇这样的行为,以至于让他的父母饿死,这是朱元璋心中永远的痛。
     但是他没想到大孙在内政方面,竟是有如此骇人的天赋。
     不,这已经不单单是天赋两字能够说明了。
     朱元璋突然想到,当初大孙跟自己说过,有安南开国的想法。
     此刻他才意识到,大孙为这番安排,暗中准备了多少心思。
    喜欢。
  

第123章 最适合当皇帝的大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