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13章 出征吐蕃,针对帖木儿的对策[1/2页]

大明皇长孙! 执笔见春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徐辉祖想要领兵出征吐蕃,其实朱元章是不怎么同意的。
     是徐妙锦找了朱英,这才同意让徐辉祖领兵。
     朱元章的意思是徐辉祖为徐达长子,没必要如此奔波。
     其实朱英知晓老爷子的意思,虽说徐达的女儿全部嫁给了皇室,包括徐妙锦都已经成为太孙侧妃,但实际上徐达在军中的威望特别高。
     朱元章知道徐辉祖是很有军事天赋的,但他不想徐辉祖继承徐达旧部,或可能会成为第二个蓝玉。
     蓝玉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战功,跟其继承了常遇春的旧部有着很大关系。
     朱元章早年在红巾军成势之后,就基本上很少带兵亲征了,徐达跟常遇春便是他的左膀右臂。
     可以说当时军队里的声望,徐达和常遇春都是要比朱元章高的。
     其中徐达的名声,还要压制常遇春三分。
     哪怕是当初让徐辉祖外出练兵,朱元章都刻意避开了徐达旧部所在地区。
     后来徐辉祖去历练,其实就是让他镀金一下,回来就直接继承了国公的爵位,担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从地位上来说自然是尊贵无比,实际上手中并没有掌控多大的兵权。
     收割兵权,皇权压制将权,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徐辉祖也没多少不服。
     只是朱英出现,军队改革后变化太大了。
     首先是老兵大面积被替换。
     朱元章都已经七十多了,最早的一批将士存活下来的,也年轻不到哪里去,尤其是徐达旧部,除开有爵位的,基本上已经九成都换了下去。
     倘若是之前,大明是没有办法安置这些多退役老兵的,但现在就不同了。
     有些功劳的就变成了治安所,治安司的差役,甚至是所长等武官,吃的也是官粮。
     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收容到各地的军事学院充当教习,教官。
     退役的待遇高,且关于退役士兵回到户籍所在地,当地的官府是要帮忙安排工作的。
     这么下来,朱英对军队的大换血,没有丝毫波澜升起。
     许多老兵对于太孙更是感恩戴德。
     大半辈子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打下这朗朗乾坤,朱英也没让他们寒心。
     新生代的兵员,都会在各地创办的军事学院完成基础的操练,政治教育,文化课程,根据情况大约三到六个月后,才会被安排进入卫所。
     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可不会说去崇拜徐达,常遇春这些将领。
     他们之所以自愿来当兵,那是因为太孙殿下给出的丰厚待遇,还有未来那可能成为军官的憧憬。
     不可否认,能够招募到如此多兵源,邸报舆论作用占据了非常有力的效果。
     在京师邸报,包括是各地的邸报上,都必须留出一定篇幅,专供军队的招兵宣传。
     宣传方向,是朱英定下的基调。
     简单点说就是塑造英雄的同时,还展现利益。
     大多数百姓可不会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什么为国争光,保家卫国,若是说这些,许多百姓基本上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完全不会引发半点想法。
     利益怎么展现。
     比如在邸报上宣传,某某士兵,曾经是哪个村乡,因为吃不上饭而当兵,现在于大明最新政策下,退役到地方担任治安所所长,麾下差役上百。
     再比如某某士兵,立下泼天功劳,担任百户,从此光宗耀祖。
     这是看得见的,也是普通人搏一搏,真能得到的。
     像是各地府城的邸报上,很多宣传的人就是当地人,有些还是同村。
     这样的诱惑自然就更大了。
     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下,大面积撤换老兵不但没有使得大明的总兵力下降,反而是略有提升。
     最近两年卫所的变化很大。
     这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兵跟长官间的冲突。
     据不完全统计,因为吃空饷,贪污,受贿,虐待士兵等情况,使得新兵对上官进行举报。
     新兵们可都是接受过正规专业的思想培训,怎么可能像老兵一样惯着你。
     从前的兵跟着上官,那就是跟卖身一样,让干啥就干啥,哪怕是造反也跟着一起干了。
     现在的兵还没进去,就受到了思想教育。
     军事学院的教导会告诉他们。
     你们效忠的是国家,是陛下,是太孙,而不是你们的长官。
     服从长官命令,是你们的天职。
     见到任何危害国家安全,影响国家利益的事情,要坚决抵制,上报朝廷。
     许多老一辈的军官,还带着从前的思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矛盾激发自然是极为尖锐。
     很多军队毒瘤被剔除之后,换上了新生代的军官,比如说大明军事学院,亦或是各地军事学院结业的学子。
     这让曾经老辈将领的威信下降,朱英对军队的掌控力加强。
     从前将军喊一声反了。
     大伙跟着一起喊反了。
     现在将军喊一声反了。
     大伙直接下手就绑了。
     徐辉祖作为徐达长子,在最近一两年,遭遇到很多曾经父亲的老部下,想要请徐辉祖出面,重拾当年中山王的威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辉祖自然是不答应,他又不傻,跟太孙对着干,哪怕有着皇亲国戚的名头,那也没有半点用。
     陛下那是连驸马都给直接斩了。
     可现在又有了新的变化。
     军队的改革基本上已经完善,不管是淮西勋贵武将集团,还是他们曾经老一辈在军队里留下的烙印,都已经被彻底洗涤。
     所以徐辉祖必须要立功了。
     不是为了兵权,而是为了中山王府的延续。
     这次徐辉祖出发,朱英并没有去军队来个演讲啥的。
     因为徐辉祖这次从京师带的数千人,很多都是曾经徐达旧部,亦或是亲卫。
     演讲的意义并不大。
     为了表达出对徐府的看重,朱英亲自到达徐府。
     前有宦官传旨,徐府自然知道,为迎接太孙殿下的到来,徐府上上下下全部都来迎接了。
     “拜见太孙殿下。”
     两百多号人齐刷刷的跪地叩拜。
     哪怕是徐辉祖身为国公,可免叩拜之礼,也同样双膝下跪。
     徐辉祖显然很怕太孙殿下对他有所忌惮。
     徐家应该是皇权的保卫者,而不是敌人。
     “魏国公何须如此,赶紧起来罢。”
     朱英见此面露惊讶之色,几步上前连忙把徐辉祖扶起来。
     不得不说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站起来极为魁梧,在朱英的面前,比之还要高大半个头。
     八尺五寸换算到后世,几乎就是一米九了。
     朱英的身高则是在一米七八,跟一米九比起来还是比较明星。
     这也就罢了,偏偏徐辉祖面馆如玉,换句话说就是有点小白脸的感觉。
     徐达本身就自小练武,徐辉祖自然自小也跟着父亲练武。
     所以一米九的徐辉祖不仅身材没有单薄感,还显得有些壮硕。
     这要是放在后世,不知道多少小姑娘要为之疯狂。
     “免礼。”
     “进屋里聊吧。”
     众人起身低头,朱英在徐辉祖躬身引领下去到书房。
     看着徐辉祖唯唯诺诺的模样,朱英笑着说道:“不必这么紧张,论起来,你可是我大舅哥了,咱们都是一家人,何必如此见外,不要站着了,咱们坐下来聊。”
     “谢殿下。”
     听着这话,徐辉祖也只敢半边屁股落在椅子上。
     他感觉自己面对太孙的时候,比之陛下还要紧张许多。
     以前没这样的感觉,最近两年发现太孙殿下的威严越发浓厚了。
     哪怕是他几乎没见过,更很少听说太孙发怒。
     大多数时候见到的太孙,都是面带微笑,神情平静自然,显得有几分亲近的意味。
     可越是这样,包括徐辉祖在内的许多官员,就越是害怕。
     朱英略微沉吟,看徐辉祖这个样子,也就只能是自己先开口了。
     当下就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妙锦也时常跟我聊起过徐府现在的情况。”
     “徐家是中上王之后,为我大明立下了数之不清的汗马功劳,我大明自然不会在任何时候亏待徐家,当是一荣俱荣。”
     说到这里朱英微微一顿,再继续道:“我听说最近,有不少军中将领前来徐府,迫切想要表达从军立功的事情。”
     徐辉祖心头一颤,知道关键点来了。
     徐府是最为顶级的勋贵门府,而中山王府的俸禄,向来是整个大明最高,也意味着最为得宠。
     只有徐辉祖心里清楚,锦衣卫对徐府的盯梢,也是最多的。
     哪怕是现在依然不少。
     心中思量一番,徐辉祖坦言回道:“殿下,是有许多曾经老辈的将领来找过臣。”
     “如今军队中的变化很大,尤其是新兵跟老兵的矛盾越发突出,这让很多人有些不适应现在的变化。”
     “他们想要通过这次去吐蕃立功,从新来稳定自己的权力。”
     “因此便就把主意打到了臣这里。”
     “臣心里很明白,现在的军队陋习太多,许多武官仗着统兵为所欲为,这些害群之马,必然是在消失在改革的潮流之下。”
     “许多曾经父亲的旧部,他们跟下面的将领们息息相关,有着许多藕断丝连的联系,一层层反馈上来,最后是求到

第713章 出征吐蕃,针对帖木儿的对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