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朝臣多持反对意见。
在这些士大夫看来,这世间能称得上学问的,只有孔孟之道。
什么天文地理,什么工农之学,皆都是上不得台面的旁门杂道。
自隋设国子监起,这座天下最高学府,便是勋贵高户用来镀金的地方。
现在你要改授什么西学和工学,那他们的子侄怎么办?
不学习圣人之道的读书人,还算是读书人吗?
这岂不是要误人子弟。
这又置圣人之学如何地?
一时间。
奏折如雪花般飘进宫中。
一直乖乖当着应声虫的钱谦益,竟然也第一次跟林平唱起了反调。
史可法和高弘图更是从早到晚折子递个不停。
尤其是翰林院那些研习了一辈子孔孟之道的老夫子们,更是直接甩来一顶背弃圣贤的帽子。
就连林平以为对西学十分开明的国子监祭酒蒋德?,也言辞激烈的认为在太学中开设西学是侮辱圣学门第。
满朝文武,唯一没有表示反对的,只有马士英等寥寥数人。
林平此时才猛然醒悟过来。
原来,他以为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竟不知不觉间,触碰到了整个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是啊。
人家凭借四书五经,夺得世代荣华富贵。
孔孟之学,就是身家性命,就是立世根本。
那可不就是要死命维护嘛。
现在还只是局限于朝廷这一亩三分地,若是等到事情发酵开来,怕是都要惹得这全天下的读书人震怒了。
林平一夜未睡。
最终还是退却了。
他将说出去的话又收了回来。
太学、四门学,仍旧尊奉孔孟之道。
皇帝让步了。
自天启以来,臣权终于压迫了一次君权。
百官们弹冠相庆。
一个个心满意足喜笑颜开。
过了几日。
待这风波渐渐平息之后。
林平悄然将艾儒略等传教士,安置去了负责教授太监读书的内书堂。
历史已经证明,孔孟的仁义之道是说服不了持枪操炮的强盗的,儒家的愚民之术也是保不住江山的,如今这个年代,近代科学刚刚萌芽,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微乎其微,要想避免如后世那般江山沉沦,那就得从现在起迎头追赶,一分一秒也耽误不得,此乃民族兴衰,林平自不会轻易放弃。
只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
一群西夷,成天从宫中进进出出的,朝中那些人又不是瞎子。
皇帝贼心不死,仍旧热衷于那蛮夷之学,这些一众清流夫子很是愤怒。
一群人又开始不间断的上书。
但是,这次劝谏的人,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级别上,都不如前几日那般势大。
内阁与各部头头脑脑,此次都选择了装聋作哑。
反正这内书堂,自宣宗设立起,历来教授的都是太监。
让粗鄙不堪的蛮夷,去教授猪狗不如的阉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皇帝已经让步过一次了,没必要非得把他逼到底。
自登基大典之后,林平就没有再召开过朝会了。
万幸的是,他现在还会亲自处理奏折,过个一段时间,多则十余日,少则五六日,还会将内阁或者军机处那三人叫进宫中去,问一问最近发生的大事小情,商议一些事关社稷安危的要事。
现在要是紧抓着西夷的事情不放,万一把小皇帝给逼急眼了,也开始学他那些不成器的祖宗,直接撂挑子摆烂怎么办。
所以啊,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得留有余地。
当然,皇帝若是敢将太监之外的人塞进内书堂去,那就另当别论了。
七十三章:授学风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