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5章 入京、争银[2/2页]

大明嫡长子 皇家雇佣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司的抽税比例都低,朝廷中有人建议十抽二,那就是20%。
     这个比例朱厚照没有同意,他还是赞同总督衙门的意见,以低税而养海贸,所以最终定税二十五抽一。
     而且一开始,朝廷就否定了‘税出多头的政策,即对船、对人、对货各自收税,这样名目繁多实在不利于管理。
     所以统一起来,三地市舶司只针对出海的货物征收实物税。
     今年是第一年,即便民间热情高涨,三地市舶司所出去的货物,也不过七百多万两,商人盈利很多,但朝廷关税收入只有20多万两。
     基本上是留于当地,用于市舶司三地的一些行政开支和俸禄发放。
     而上缴的那部分,主要还是针对海外输入商品所征的关税,但大明是小农经济,除非开船过来,架起大炮,否则想在这里行销商品,那可不是容易事,所以基本也可以忽略不济。
     主要朝廷也不是很在意,
     因为朝廷获利的大头并不在这上面。
     而是在梅记、杭州制造局这些官办商铺之中。
     也就是这第三点:海贸盈余。
     其实所谓的商人盈利很多,当中超过四成还是‘皇商的盈利。
     王鏊是知道大概的数的,梅记和织造局去年就给皇帝运了两百四十万两白银,今年怕是要翻个倍,而且还有一趟船没回来。这些都有账可查,虽然说其中免不了贪污、中饱私囊,不过如今的天子并不好骗,去年没有开海的那个数,今年要是不翻个倍,你能交差?
     海贸之利实在惊人,难怪宋高宗留下一句‘市舶之利最厚、也难怪当初皇帝不顾一切要这么搞
     除此之外,两淮盐场之桉,震动天下。
     现如今的朝廷,汇聚的民间之利……有些过于多了。
     从杭州再往北去,就可以换乘水路走京杭大运河。
     王鏊带着王守仁,以及皇帝要他推荐的两位知府一起站在船头看着官府的人一箱一箱的往船上抬银子。
     而为了保护这些银子,他们这艘船的前后各有两艘兵船。
     可以说算是规模较大的船队了。
     “以往说东南财税半天下,往后,怕是要说海贸之利半天下了。”
     王鏊身后的官员感慨。
     也难怪,他们已经数了几十箱了。
     “梅老板这些银子入京,怕是要引起不小的轰动了。”
     梅可甲倒没在意,“部堂何须忧虑?去年不也没什么吗?”
     王鏊摇头,“不一样。去年没有陛下着急花钱这回事。”
     ……
     ……
     刘健出宫之后,照样不登他人之门,也不轻易让其他人登门。
     除了李东阳和谢迁这两位老友。毕竟一年下来,他们难得相见,
     所以如同去年一样,李、谢二人来到刘健的落脚处,一杯热茶,清谈人生,也算是一份畅快。
     “正德元年,湖广、四川有灾,广西有民乱,但陛下与朝廷都有应对,算是尽了人事。除此之外,四海升平,倒也算是国泰民安。且,今年国库、内帑俱充实,陛下又几番下旨催促少府加快项目进度,可见是要花出一些钱。”
     李东阳这句话几乎给今年的大朝会定了调子。
     其实也不是他定,其他人都会这么想。
     但刘健略显沉默,或许他以前还会说国泰民安四个字,但去了山东,到了各个县里面,他所看到的国泰民安之下,其实也有人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所谓丰年,不过是勉强充饥。
     而湖广、四川既然遭了灾,对于大明来说的确是疥癣之疾,但对于那里的百姓来说,可就是灭顶之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希贤,你怎么了?”
     李东阳和谢迁都察觉他的异样。
     “没有……”刘健低垂着眼眉,“我只是在想,大多数时候或许陛下才是对的。”
     “何意?”
     “昨日,我向陛下提出,再拨山东三十万两修河款,陛下答应了。”
     “喔?”
     李东阳和谢迁也略有意外。
     主要是,这笔银子到底给哪个省去年就在争。
     那会儿,人们碍于刘希贤四朝老臣之名。陛下给他,那也就给他了。
     可今年还给……
     “这样,就不是三十万两了。”谢迁和李东阳都不是笨人,“或许要一百多万两。”
     不然得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说白了,就是其他省份,真的提出来要的,基本都要给。
     刘健又何尝不知?
     但山东的那些事都做到一半,他不能不开口。又或者,开口之前,他也觉得希望不大,因而也就没想太多。
     谁知道皇帝答应了。
     刘健这才感慨,“陛下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便是有些时候激烈了些,但毕竟是少年天子。因而我刚刚才在想,以往与陛下争执,或许是我的执念。”
     “陛下…确实是位仁君。”
     “但我也听说,有些人得知国库充实之后,想要变三年复套为两年。尤其是永谢布部落归顺以后,朝堂上有些人觉得鞑靼人不过如此,何必要再等一年?”
     谢迁的话,让李东阳和刘健都有些难以展颜。
     李东阳继续说:“我与于乔的意思,内阁会谏言陛下,还是依照三年复套的计划,不做更改。否则便是有再多的银子,也只会一夜而殆尽。到时候,想等到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局面,就不知要到何时了。”
     “其实,陛下会安排的好的。”刘健一点儿也不急。
     “怕只怕朝中有冒进之人,陛下复套之心又切……”
     “杨阁老怎么说?”
     谢迁回答:“他大约要再七日后才入京。到时也可听听他的意见。复套若是改为两年,最直接受影响的便是民牧的有序退出。”
     这并不难理解,短时间没有足够的马,肯定要将维持民牧的时间拉长一些。
     可实际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些地方退,有些地方不退,这本身就容易引发矛盾,所以各地只能许诺何时退出,而这种许诺是能轻易拉长的吗?
     ===
     今天就这一章四千吧?
     新剧情起步,感觉有些滞涩,状态一般,我稍缓一下。甚至本来想请假的,结果看到一个人说我更新像挤尿。
     ??
    喜欢。
  

第425章 入京、争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