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酒狐疑,低头扯了宋明远的袖子看。
宋明远也极为配合,让他扯到眼前看。那衣料触手光润细腻,除此之外,甚至可以用轻若无物来形容。他记得小时候他和道门的师兄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神仙是什么模样。
这是惯常讨论了,他们还讨论过妖怪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但是更多的还是讨论神仙,因为没见过,未来也大概不可见,于是有更多的空间允许大家去胡思乱想。
真的是胡思乱想。
有一个师兄说,仙女的首饰是星星和月亮做的。因为只有一个月亮,所以很多仙女要轮流戴月亮的首饰。可是星星很多,说仙女们不必轮着排队。
还有个师兄说,神仙的衣服夏天定然是用月光织的。因为凉快。而到了冬天,就穿用太阳光织的衣服,因为暖和。他们取暖,都不用砍柴生火的,太阳可以分成很多很多个小太阳,像个小手炉那样捧在手上。热乎乎的。
还有个胖胖的小师兄,一口咬定,神仙的衣服是织女用五色云彩织就的。云彩是白的,可是彩虹有七彩颜色,晚霞也有五彩之光,月光是微黄的,日光是明黄的,黑夜是黑的,再不济,还有乌云。什么颜色都有,神仙一定更喜欢穿五彩缤纷颜色的衣裳。
胖胖的小师兄说的浪漫又好听。大家纷纷都赞同。于是神仙的衣服就是云彩做的。云彩可以万般变化,于是也完美解释了人间关于天衣无缝的定论。
小时候的沈酒就知道,这些都是童言童语,算不得数。
到沈酒长大,已经彻底把‘神仙的云彩衣裳当做笑谈了。
若不是他长大后遇到了一个自称神仙的,那自称神仙的这位,当真穿着一身‘无缝的衣裳。应了那小胖师兄的一条说法,那么.......
沈酒情不自禁问宋明远:“你的衣裳,天衣,是用云彩织成的吗?”
宋明远挑眉,反问他:“你不会天真到认为天上真的有织女吧?”
沈酒道:“难道没有?”
宋明远说:“连玉帝王母都是你们凡人杜撰而来。哪里来的什么织女牛郎?”
宋明远以一个站在神仙位置上的身份和立场谴责这个民间故事的无理和可笑:“一个天上的仙女,有的故事版本中还说织女是玉帝王母的女儿,怎滴如此见识浅薄,天下多少好男儿不放眼里,去为一个放牛郎生儿育女?岂不可笑?”
不等站在平民位置和立场的沈酒去谴责宋明远这番话的傲慢,宋明远就继续说道:“更可笑的是,这个故事流传将近百年,不知道是谁杜撰的......漏洞百出,可笑至极,却被无数世人津津乐道......还编出一个什么七月初七的乞巧节......”
“这百年来,按照民间传说的讲法,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重逢,这一年如何算呢?是算天上的一年呢,还是算人间的一年?”
宋明远把这个问题丢给沈酒。
沈酒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怎么细究过这个事情。
宋明远说:“你们民间也说过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当然这是假的。”
打假之余宋明远并没有忘记正题,继续道:“如果真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么,天上的织女就可以日日见到牛郎和一双儿女。可是凡人寿命短暂,哪怕是当时那一对儿女还在嗷嗷待哺,一天一年下去。牛郎和那双儿女,一生都要耗尽在鹊桥上了.......”
沈酒道:“难道不好吗?这算是另外一种的不舍不离。”
宋明远道:“那牛郎这一生可真是悲惨。算是碌碌无为。一辈子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骗来一个神仙的妻子。然后付出一生的代价。也是公平。”
沈酒听着这句话,怎么琢磨都不对劲:“人家夫妻恩爱,牛郎织女在凡间可是有情人的代表,怎么到你这里,牛郎反倒是成了十恶不赦之人。”
“我可没感觉到这其中有什么轻易在。你若是把一方的神仙身份放一放,再细细想一想,就该知道这个故事多么的血腥和悲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酒说:“如何说来?”
宋明远如此道:“一个放牛的穷小子,看到一个漂亮的姑娘在沐浴,不想着非礼勿视赶紧回避,却贼心大起,偷走人家姑娘的衣裳,以此威胁她以身相许。然后恬不知耻,把自己的见色起意,推给一只长不出人舌头的老牛背锅。结果人家姑娘的父母把姑娘救出火海,那个人贩子居然还敢恶人先告状,控诉姑娘的父母拆人家庭,夺妻之恨?还带着一双儿女叫骂到姑娘父母家门前去......惹得人尽皆知,若是当地民风严苛一些,那姑娘可就活不成了。”
宋明远看一脸木色的沈酒一眼,再问他:“你如今在看所谓牛郎织女星。心里该换换感觉。”
......
沈酒很快察觉不对。
“我为何要看牛郎织女星换感觉啊?这故事可是杜撰的!”
沈酒后知后觉反应地慢,等他脱口而出的时候,宋明远早走远了。
沈酒一边追上去,一边再后知后觉想起,那一顿饭,好像宋明远一口都没吃过。唯一咬了一口素菜包子,还吐出来了。
......可是真难伺候。
沈酒嘀咕。
所以,这神仙到底需要不需要吃东西?
这树都要喝水,鱼也要吃食,王八都要吃虾米,哪怕是成了精怪,也要吞点生灵补充元气。
这神仙呢?神仙当真是喝风饮露的吗?可是若是真的如此,那刚刚宋明远为什么还要吃一口包子呢?若是包子好吃,他就不会吐出来的,这不就是表示,其实宋明远并不是不需要吃东西,他不吃东西,不是因为不饿,或者不需要吃,而是他嘴刁。
师父说过,嘴刁的都是没饿过的。只要饿两顿,稀饭都觉得赛燕窝。如果两顿不够,那就三顿。三顿不够,就六顿。六顿再不够......人也就差不多饿死了。
事实还没来得及向沈酒证明什么,宋明远就向向沈酒证明,一个人,单纯六顿饭不吃,是饿不死的。
因为宋明远,已经连续十顿饭没吃了。
至于原因,无他。只是因为这周边数镇,皆无可吃(好吃)之物。
喜欢。
第一百九十三章 民间故事的另外一个视角的解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