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章 思者不思,大顺国策(三)[2/2页]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三千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崇祯的喜怒无常,他可是最清楚不过的。
     要说崇祯有没有优点?
     自然是有的。他心怀天下苍生,怜悯之心人尽皆知,仿若一位慈悲为怀的菩萨,普度众生;
     勤勉程度更是远超前面三四代皇帝,每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仿若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
     生活上还极为节俭克己,仿若苦行僧一般,粗茶淡饭,衣着朴素。
     王承恩心中笃定:大明走到如今这步田地,绝非崇祯之过,全是朝臣不作为,误了大明。
     崇祯那些所谓的缺点,都是被朝臣逼出来的,反正在这件事上,他与崇祯的想法如出一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事说来,当真难以评判。
     崇祯刚登基那会儿,雷厉风行地解决了阉党,仿若一位手持利剑的英雄,将内库归入国库,任用贤能之士,每日兢兢业业,比谁都勤勉,仿若一颗初升的太阳,给大明带来了希望之光。
     少年皇帝能做到这份上,可比明英宗和明武宗强太多了。
     奈何大明的形势却一年不如一年,究其主因,确实怪不得他。年年天灾不断,仿若老天爷在故意刁难,粮仓空虚,只出不进,百姓苦不堪言,四处都是流民。
     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屡剿不灭,没了高闯王,还有李闯王、张闯王,长江中游更是盘踞着诸多小型流民起义军。
     越是这般,大地主们越是捂紧粮袋子,大明连发国债的机会都没有。
     朝臣们捐个一次两次还行,总不能一直往外掏,毕竟得不到回报,只能眼睁睁看着朝廷入不敷出,陷入绝境。
     大明最富庶的地方,都分封给了藩王,他们自私自利,不仅不交赋税,还得朝廷供养。
     这般千疮百孔的大明,唯有风调雨顺时,才能勉强维持,稍有风吹草动,便会万劫不复。
     李自成在西安风风火火地建立起大顺国后,当即便敲定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国策。
     他目光如炬,仿若一位高瞻远瞩的统帅,将陕甘宁圈定为大顺的核心根基之地,那里是他们的大本营,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与地理屏障;
     而晋豫鄂地区,则被视作向外辐射的关键区域。这其中暗藏着一个极为“生财”的目标——把这些地方所有大明藩王的家底抄个精光!
     为啥呢?
     只因那些藩王富得流油,金银财宝堆积如山,简直就是一座座移动的宝藏库。
     就拿已经被大顺军抄灭的陕甘宁地区的庆、韩、瑞、秦、肃藩王,以及河南之地的福、唐、襄、崇等藩王来说,那抄家时搜出的挖掘的财富,让大顺军都瞠目结舌。
     立国之后,大顺军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剩下的晋豫鲁三地的藩王们,这里可是藩王云集之处,像周、郑、潞、赵、沈、代、晋、谷、德、鲁、衡等,足足有二十位之多!
     相较而言,南方的藩王数量少些,仅有十二位,还不算是什么大藩王,势力相对单薄。
     川地的蜀王更是倒霉,早就被张献忠抢先一步抄了家,鄂湘两地的惠、荣、楚、荆藩王,也同样惨遭他的劫掠,被搜刮得一干二净。
     剩下的那些藩王,大多凭借着天险,躲在偏远之地,让大顺军鞭长莫及。
     大顺军的将领们围坐在一起,算盘珠子在心里拨得噼里啪啦响,一门心思琢磨着先将晋豫鲁三地藩王那富得流油、堆积如山的巨额财富一股脑儿收入囊中,
     而后主力部队便如同归巢的倦鸟一般,麻溜地撤回陕甘宁老家。
     这背后啊,实则藏着他们的一堆小九九,一提到关外那些如狼似虎、凶悍无比的老鞑子。
     他们脸上便不自觉地浮现出几分怯意,心里那是一点儿底都没有,仿佛霜打的茄子——蔫了。
     于是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凑在一块儿合计了许久,最终琢磨出个看似无比精明的决议:
     咱不灭大明,就带着大军在京畿之地附近晃悠,时不时地跟大明玩一把“猫捉老鼠”的游戏,给它施加施压,逼着大明皇帝乖乖地掏出补偿款。
     他们心里门儿清,只要开了第一次掏钱的子,往后就不愁没机会,皇帝老儿就如同被牵住了鼻子的老牛,只能一次次无奈就范,任他们宰割。
    喜欢。
  

第42章 思者不思,大顺国策(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