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准备点燃希望之火。
再装填底药、发射药,每一步都关乎生死成败,引信也安置妥当,宛如埋下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导火索。
这一整套设计,几乎都是依据他前世记忆中的经验勾勒而成,带着几分穿越时空的神秘与未知。
至于最终成品的实际成效究竟如何,那便是卢大匠及其团队的职责所在了。
朱有建特意交待,此项试验需要大片空旷之地,声音坚定而不容置疑。
卢大匠当即表示毫无问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毕竟宫中仿照佛郎机炮制作红夷大炮时,本就设有专门的试射场地,一应设施俱全,足以满足需求,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管家,对自家的家底了如指掌。
朱有建慵懒地倚靠在那雕龙绘凤的躺椅之上,身躯微微陷进柔软的锦褥里,可思绪却仿若脱缰之马,冲破了现实的藩篱,肆意驰骋起来。
他微微眯起双眸,不禁深深陷入沉思:
华夏大地,那可是一片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厚重土壤,历史源远流长,仿若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究竟诞生过多少精妙绝伦、足以震撼世界的发明创造?
这些发明,有的仿若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闪耀一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诸多缘由却让它们的光芒过早黯淡。
或因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物质匮乏得如同贫瘠的荒漠,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撑让其落地生根,只能眼睁睁看着幼苗夭折;
或因这些发明在彼时看似不切实际,犹如空中楼阁,难以广泛应用,即便诞生,也只能孤芳自赏;
又或是研发、推行成本过高,耗费大量钱财却收效甚微,仿若投入无底洞,让人心力交瘁;
再或是与之相匹配的配套设施、技术难以跟上,就像一辆豪车配上了破旧的轮胎,根本跑不起来,最终导致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奇思妙想。
只能无奈地被尘封于故纸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蒙上厚厚的灰尘,甚至霉烂,以至于后世之人苦苦寻觅,却再也难觅其踪,徒留一声叹息。
实际上,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诸多此类珍贵发明记载,恰似遗落尘世的璀璨明珠。
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被精心地收录在那部仿若知识海洋的《永乐大典》的子部里面。
这部大典,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
而《梦溪笔谈》与《天工开物》这两部熠熠生辉的着作,更是在皇宫内各监局以及工部各司的匠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他们奉为圭臬。
对于这些匠人而言,它们就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必读的“圣书”。
匠人们视若珍宝,无论走到哪里,都时刻将其带在身边,仿佛那是他们行走江湖的必备法宝,只为能在灵感枯竭或是遇到技术难题时,随时虔诚地翻开书页,如饥似渴地查阅,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滋养自己的技艺之苗。
但令人惋惜不已的是,朱有建身处这知识的盛宴旁,却因不识繁体字,犹如一位手持错误钥匙的旅人,面对这些蕴含无尽宝藏的书籍,就像是面对一扇扇紧闭大门的宏伟宝库,根本无从开启,更遑论深入其中探寻奥秘了。
就拿御书房中那部赫赫有名、仿若知识巨兽的《永乐大典》来说,单是开篇那个笔锋刚劲、透着古韵的“乐”字,在他眼中都仿若神秘的符文。
辨认不出,又何谈研读其中浩如烟海、仿若繁星般密密麻麻的内容呢?
每念及此,朱有建心中便涌起一阵深深的怅惘,仿若错失了与千古智者对话的良机。
喜欢。
第111章 鲁地劫临,燧发设想(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