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0章 换位思考,晋豫新章(四)[2/2页]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三千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进入莱州府后,他们马不停蹄,连停留都不敢,直接朝着威海的分家奔去。
     当流寇一路打到青州时,孔家早已安然抵达威海,在这些年躲避流寇与鞑子的频繁侵扰中,他们早就跑出经验来了。
     在孔家人看来,如果连登州府都无法保证安全,那还不如直接就投降算了,反正只要对手不是流寇,向谁都可以递上降表。
     就事论事而言,评判孔家世修降表这件事的是非对错,确实不太容易。
     毕竟,孔家递降表向来只认皇帝,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准则。就
     拿李自成来说,倘若他未曾建立政权、正式称帝,即便孔家一路南逃,也断不会轻易向其投降。
     再看多尔衮入关之后,孔家递上降表,名义上可是冲着顺治皇帝去的,反正他们秉持的原则就是只认正统皇帝,不认割据一方的首领。
     这事儿追根溯源,主要还是在宋朝那会儿闹出来的乱子。
     当时,衍圣公选择跟随南宋朝廷南下,可孔府作为庞大的家族根基,实在难以整体搬走,于是干脆就投降了金国,这么一来,就出现了南北两个衍圣公并存的奇特局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蒙元灭掉金国,孔府见大势已去,也就认命了,心里寻思着:降谁不是降呢?
     历经朱元璋建立大明的风云变幻之后,孔府反倒巧妙地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他们宣扬道:
     华夏为何在崖山那场惨烈的大战之后依然能够延续不绝?
     根源就在于有孔府的存在。
     瞧瞧,大元即便武力强盛又能怎样?
     最终还不是得老老实实地学习汉文化,遵循儒家的治国方略。
     紧接着,他们还炮制出一套理论,宣称:
     “王中原者正统也”。
     这一理论把历史脉络硬生生地扯回到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不久,北魏就分裂了,而后杨坚才有机会横空出世,复兴我大汉民族。
     按照孔府的这套说辞,汉族文明得以延续,那可全都是他们孔家的功劳。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简单、片面吗?
     事实上,华夏文明的传承是无数华夏儿女用鲜血、汗水与智慧共同铸就的,绝非孔家一家之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阶层、各个民族都为文化的延续付出了努力,而孔家在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也引发过诸多争议,其所谓的“功劳”,亦当全面、客观地审视。
     遥想当年,永乐大帝雄才大略,曾一度动了将山东纳入北直隶版图的念头。
     那时候,他满心期许能够进一步拓展京畿之地,强化统治根基。
     可谁能料到,关键之时,衍圣公站了出来,凭借着孔家在儒林的赫赫威望以及盘根错节的影响力,明确表示不赞同此举。
     永乐大帝权衡再三,无奈之下,也只能就此作罢。
     就因为这一插曲,使得北直隶的规模始终没能超过南直隶。
     没办法,这些儒家读书人,那可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哪怕贵为帝王,你固然有胆量诛杀方孝孺这般硬骨头,可要是真惹恼了全天下的读书人,那后续引发的舆论风暴、统治危机,任谁也吃不消。
     再看当下,朱有建倘若真有魄力,把青岛经营成新都,还当真有可能顺势将山东变为直隶之地。
     试想一下,连首都都迁移过来了,于情于理,这里都没有不成为直隶的理由。真到了那个时候,天下便会出现北直隶、南直隶、中直隶三足鼎立的格局。
     将这三处直隶统一称作京州,听起来是不是也挺顺理成章,没什么毛病吧?
     如此布局,既能彰显大明对疆土管控的新格局,或许还能为王朝复兴开辟一条新路,只是这其中的变数与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喜欢。
  

第150章 换位思考,晋豫新章(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