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这座深陷重围、危在旦夕的城池,居然在这般莫名诡谲的气氛中,悄然迎来了解围的曙光。
时光流转,来到了三月二十六日,城头上,高杰夫妇与马士英三人并肩而立,他们的面色惨白如纸,身形在料峭的春风中微微颤抖。
这些日子以来,死亡的阴影如同鬼魅一般紧紧缠绕着他们,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战战兢兢,仿佛下一刻,灭顶之灾就会从天而降。
此刻,他们安静地朝着东北方向极目眺望,然而,视野之内,除了空旷的原野和死寂的空气,什么都没有。
越是这般一无所见,他们的心里就越发忐忑慌乱,犹如惊弓之鸟。
高杰眉头紧锁,喃喃自语道:
“看来,敌人已经万事俱备,就等着放水淹城了,连营帐都撤得一干二净,这是要给我们来个措手不及啊!”
邢夫人站在一旁,眼神中透着几分精明与果敢,她微微摇头,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我看敌人必定会在北门搞突袭,说不定会炸开城门,所以这几日,我特意派了许多人手,在北门附近‘听缸。”
说着,她指了指不远处倒扣在土里的一排大缸,继续解释道:
“把缸倒扣过来,人趴在缸旁听声音,若是地里有土夫子偷偷挖掘地道,咱们便能提早察觉,提前防范。”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沉重的打击。
整整三天过去了,那些负责听缸的士兵们,耳朵都快贴出茧子来了,连老鼠在地下打洞的细微动静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可愣是没有听到一丝一毫土夫子掘地道的声响。
城墙上的气氛愈发凝重,众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迷茫与恐惧,敌人的下一步动作仿佛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徐州城的命运,依旧悬于一线。
在这度日如年的煎熬中,时间缓缓推移到了三月二十八日。
城头上,高杰夫妇与马士英早已被焦虑啃噬得心力交瘁,那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城外,仿佛要用目光穿透这层层迷雾,探寻到敌军的踪迹。
最终,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煎熬,一咬牙,派出了一支敢死队出城查探虚实。
敢死队的队员们个个神情肃穆,怀揣着必死的决心,小心翼翼地打开城门,猫着腰,缓缓向城外摸去。
没过多久,城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敢死队的队员们飞奔回城,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惊讶与疑惑。
他们大口喘着粗气,向高杰等人禀报:
“大人,乱军……乱军早已撤离此地!之前他们挖掘的沟渠,如今连三分之一都还没挖到,也不知是何缘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高杰夫妇与马士英的耳边炸响。三人面面相觑,眼中满是震惊与不解,这个情况实在是太过离奇,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在他们的想象中,乱军要么是在筹备一场更为猛烈的攻势,要么是准备放水淹城,可如今,敌人竟毫无征兆地撤离,留下这半途而废的沟渠,仿佛一个巨大的谜团,将他们紧紧笼罩。
此后的日子里,这个谜团始终如鬼魅般困扰着他们,每次谈及此事,三人都会陷入沉思,试图从记忆的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
直到一年以后,机缘巧合之下,他们才终于获得答案,知晓了那背后隐藏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而此时,回首往昔,一切都已恍如隔世。
在历史的幽微暗影之中,太监,这一特殊而又带着悲剧色彩的群体,他们不仅身体上承受了残缺之痛,心理上的畸变同样令人咋舌。
且看那两万如丧家之犬般奔逃、妄图涌向归德的流贼,本以为能觅得一线生机,却未曾料到,命运的绞索已然在暗处
第172章 归德光复,炸断古道(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