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集 仙芝遭陷[2/2页]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则不过数十日,叛贼必然溃败,自相残杀而死。
     颜真卿闻而大悦,乃传檄清河等郡,并派大将李择交、副将范冬馥、和琳、徐浩率清河、博平郡五千军队驻扎堂邑,往攻魏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郡叛军守将袁知泰闻报,派白嗣深、乙舒蒙领兵二万出城交战。
     叛军战败,被斩首万级,袁知泰败逃汲郡。
     史思明占领常山,复引军围攻饶阳,并派游军截断平原郡救兵。
     颜真卿恐不能胜敌,便写信请求临淮节度使贺兰进明,愿将河北招讨使相让。贺兰进明领兵北上来救,却在信都败于叛军,只得退回。
     恰逢平卢守将刘客奴杀平卢节度使刘知晦,据渔阳起义反正,前来平原纳降求助。
     颜真卿大喜,即派部将贾载渡海北上,送去十多万军费,并以十岁儿子颜颇做为人质。众将坚决请求将颜颇留下,颜真卿不听。
     朝廷任命刘客奴为柳城太守,赐名刘正臣,拜平卢军节度使。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再说京都长安。
     洛阳失守消息,早已传至京师朝廷。玄宗李隆基接到封常清兵败告急奏疏,颇为恼怒,下诏削其范阳节度官爵,命以白衣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高仙芝却知封常清本事非凡,此番兵败皆因兵弱,亦非作战之罪,于是依旧命其为将,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助守城。
     边令诚时任监军,因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皆不听从,于是怀恨在心。
     因大军退守潼关,边令诚便借入朝奏事,趁机向玄宗反映官军败退之事,免不得添油加醋道:封常清以贼势动摇众军,而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皆入于私囊。
     此番谗言本来不足为信,但高仙芝因有错伐西域之事在先,唐玄宗便先入为主,听信边令诚一面之辞。由此大怒,派遣边令诚为使,持天子剑赴潼关,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边令诚奉旨,率领二百羽林军,气势昂昂到了潼关,先擒封常清,问其还有何话说。
     封常清叹道:常清所以不死,欲亡于阵前,以报天子隆恩。今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于是引颈伏诛,临刑之时拿出一通旧日表文,请边令诚转呈天子。封常清死后,尸体陈于粗席,见者无不流涕感伤。
     将近午时,军士来报,高仙芝回到官署。
     边令诚带百名陌刀手直入衙署,面南而立,高声呼道:朝廷恩命,跪听圣旨。高仙芝以兵退潼关失机,又减截兵粮,中饱私囊。国难当前,罪莫大于此。然思卿此前有功于国,特命减罪,恩命自裁,钦此。
     高仙芝抗言道:说我败退,死罪不辞。然以我减截兵粮中饱私囊,则属诬陷。天上地下,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我于京中召募健儿,装束亦未能足,本欲努力破贼,然后凭军功获取高官重赏。不料贼势凭陵,众寡难敌。我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待机胜敌。说我侵吞军粮,不亦枉乎!
     堂外士兵闻言,皆大呼道:冤枉!
     声音震天。边令诚不听,催其早死。
     高仙芝叹道:封二弟从微至着,随从于我,初拔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我同死于此,岂非天命也!
     言毕不再多言,慷慨赴死。
     边令诚监斩高仙芝及封常清,得报私恨,心满意舒,引二百羽林军归还长安,见唐明皇缴旨,并呈上封常清遗疏。玄宗拆视,见其奏疏写道:
     昔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扞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玄宗览表已毕,怅然若失,流涕满腮。后悔听信了边令诚谗言,以致自毁长城。
     画外音:唐玄宗枉杀两员大将,不免引起军心动摇,锐气大减,再无战心。其后事实证明,封常清退保潼关战略十分正确,若能据关坚守,以待天下勤王之兵齐聚关中,则平叛战争绝不会旷日持久,大丧元气。值此首错既犯,后来哥舒翰、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将所提战略计划,亦都被玄宗先后否认,以致盛唐转衰之势渐成,不可逆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叛军。
     安禄山兵进洛阳,杀守将蒋清,命河南尹达奚珣任职理事。陕郡太守窦庭芝投奔河东,临汝太守韦斌投降。
     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僭越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
     达奚珣以下数人委任丞相各职,分兵南下西进,欲夺取唐朝天下。
     五月,南阳节度使鲁炅率荆襄、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在叶县城北枌河抵敌叛军。
     南阳唐军虽众,奈何多年未经战阵,不敌叛军大将武令珣武勇,胡骑精锐善战,只一战下来,致令唐军全军覆没。
     唐明皇李隆基闻报大惊失色,自思朝中再无能征战将,急命征召太原骁将郭子仪,令其率朔方镇兵,从土门路出征。
     字幕:郭子仪,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太原。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文韬武略过人,积功至九原太守。李林甫及杨国忠二奸先后揽政,非亲不取,故而一直未受重用,在任上蹉跎岁月。
     安禄山起兵之时,郭子仪因母亲向氏病故,因向朝廷请求去职,回至原籍太原守丧。
     唐玄宗此时国乱思良将,遂下旨夺情,征召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兼摄御史中丞,命其率朔方军前来勤王,平灭叛贼,保卫京师长安。
     天使奉旨出京,不敢怠慢,直如旋风驰至太原,来见郭子仪,宣读明皇诏旨。
     郭子仪只得奉诏,不则一日,引本部军来至长安,参见玄宗。
     李隆基见郭子仪一表堂堂,英雄气概,不由大喜,当即问道:朕欲使卿前往河北,抵敌叛军先锋大将、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卿可敢去否?
     郭子仪:国家有难,为臣者替主分忧,万死不辞。臣荐举一人,尚乞陛下允可。
     唐玄宗:未知卿所举何人?
     郭子仪:此人名唤李光弼,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乃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也。李楷洛累官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善战出名,故与臣相熟。因在反击突厥战争中暴卒,获赠营州都督,谥号忠烈。李楷洛死后,蒙朝廷恩典,李光弼袭封其父蓟郡公之爵,并掌父亲旧部,镇守蓟州。手持一杆点钢长矛,有万夫不当之勇,兼具韬满腹,实为难得将才。
     玄宗大喜,遂命下诏:封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遣使赍诏至蓟州,征任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带本部兵马受郭子仪节制,参与平乱。
     天使飞马到达蓟州,直到国公府衙宣布圣旨,并赐符节。
     李光弼接了圣旨,拜受玺印,即起五千燕赵精骑,离了蓟州,自太原东进。时闻史思明部将占据河北重镇常山,李光弼便命兼程而进,出其不意,列阵于常山城下。
     常山城内团练兵闻说李光弼来攻,二话不说,便将守将史思义绑了,前来唐营投降。
     李光弼大喜,乃厚赏降兵,复又亲为史思义松绑,极为善待。史思义感其恩德,便倾心归顺,并供出叛军动向。
     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欲复夺城池。
     李光弼接受史思义之策,按军入守以逸待劳,以属下兵马为四部,分守四门,只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攻城不下,只得退兵十里。
     正当叛军安营传餐之时,李光弼却派轻骑三千出城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五千,余众一溃千里,不复成列。李光弼乘胜追击,常山郡共有九县,不出旬日便收复七县。
     河北百姓闻说朝廷军马到来,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李光弼接连得胜,欲待继续追击叛军,奈何手中兵力不足,占据七县之后,愈加分散单薄,不由甚是心忧。
     正在此时,探马来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朔方军出井陉关,离此不足百里。
     李光弼这一喜非同小可,亲自出离常山城迎接。距城五十里处,正迎着郭子仪大军。二人相见大喜,遂并马进城,合兵一处,声势大振。
     郭子仪遂与李光弼商议分析河北敌情,遂定下分进合击之策。只十余日间,便击破史思明数万大军,继而平定藁城。
     又南攻赵郡,俘获敌军四千,斩赵郡太守郭献璆,尽释其俘,叛军将士无不感戴。
     郭子仪遂命李光弼镇守赵郡,自率本部军返回常山。
     史思明不甘心失败,重又集结数万兵马,尾随郭子仪之后,寻机进击报复。郭子仪军刚到行唐县,探马来报史思明前锋将至。
     郭子仪遂止住军马,选出五百骑兵出城回军,往复冲突叛军前锋,使其不能安营。
     三日之后,敌军不胜唐军骑兵袭扰,只得回师退去。郭子仪乘敌军疲惫之机,率主力大军兼程追袭,在沙河击破敌军主力,乃前往常阳驻守。
     安禄山在洛阳闻报河北兵败,遂添加兵力五万,前来增援史思明。
     郭子仪闻报叛军增兵,聚集诸将说道:敌人倚仗新增兵力,必定轻视我军,内心不坚。我若趁此出击,则一战而能克敌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将闻此,无不信心百倍,斗志昂扬。郭子仪于是下令出击,列营于九门城南。
     镜头转换,来日破晓。郭子仪率唐军鼓噪而进,与叛军对阵于九门城南平野。
     三通鼓罢,两军对圆,各自射住阵角。史思明新得生力援兵,又见对方兵少,果生轻敌之心,只待恃众冲阵,不复做防敌冲锋之备。
     未待战鼓催罢,史思明派将出马交锋。郭子仪早就一马当先闯入敌阵,先手起一枪,挑杀敌方一员步将,将其尸体甩向空中,以示己方众将。
     唐朝军将皆呐喊而进,不顾众寡难敌,只管殊死战斗,奋勇直前。
     叛军登时阵角大乱,只得各自为战。战至午时一刻,叛军气馁,于是大败溃逃,被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人,马匹不计其数。
     史思明退守博陵,自思从未遭遇如此之败,不由仰天叹道:某自随安王起兵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轻取河北一十三郡。此郭子仪、李光弼是何人也?竟如此难缠难斗!
     字幕:史思明,本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族人。
     史思明与安禄山自幼相识,一起长大。虽然长得其貌不扬,倒懂得六蕃语言,机智过人。此番因为轻敌,不防唐朝有此战将,便屡败郭、李之手,故此愤懑。
     郭子仪在九门城南大败叛军,随檄招李光弼前来,共同追围史思明。
     李光弼奉召引军而至,对博陵形成合围。
     史思明毕竟是个能征惯战之将,颇善攻守之道,于是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郭子仪见坚城难下,于是同李光弼商议,佯作撤围,兵还常山。
     史思明果然中计,率数万人马出城追来。郭子仪复选骁骑五百人,边走边战,轮番引诱叛军。如此走走停停三日,叛军疲惫不堪,已显懈怠之态。
     郭子仪与李光弼乘机回军反击,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唐军志气大振,便欲全歼叛敌。
     不料只听西、北两面鼓声震天,号角长鸣,却是安禄山得知河北危急,命大将蔡希德率步骑二万自洛阳驰至;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发范阳郡兵万余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史思明收集散亡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余人,返身杀回。
     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下令深沟高垒,不与叛军直接交锋,而采取疲劳战术,贼来则守,贼去则追,白天耀兵扬威,夜晚偷袭贼营。
     叛军忙于应付,无法休息,人困马乏,皆生退意。
     郭子仪料定敌军已经懈怠,于是与李光弼率军出城,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唐军以精锐之卒对阵叛军疲劳之师,一战而大获全胜,斩首四万级,俘获千余人,获战马五千匹。
     史思明在溃乱中跌下马来,披发赤足,拖着断枪,狼狈逃回博陵。
     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博陵,郭子仪则准备北图范阳。唐军嘉山大捷,声威大振,河北十余郡官吏军民纷起,杀死叛军守将归顺唐军。
     叛军由范阳至洛阳通道切断,往来使者只能轻装简从偷偷过境,但多被唐军俘获。范阳叛军将士由此无不军心动摇,自觉在洛阳安身不得。
     安禄山极其恐惧,大骂谋士高尚、严庄无能,又召集谋臣商议对策。众谋臣志丧气沮,皆劝放弃洛阳,撤兵回守范阳。
     便在此时,探马入报:唐军在灵宝以西全军覆没,哥舒翰已被部下擒拿,送来洛阳。
     安禄山闻报,这一喜非同小可,直乐得从座上跳将起来,一迭声叫道:快些带进来,此真乃天助我也!此贼奴,你也有今天也,哈哈,哈哈。
     字幕:哥舒翰,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哥舒部人,世居安西。
     祖父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父亲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使;母尉迟氏是于阗王公主,家境豪富。
     哥舒翰文武双全,仗义重诺,但喜喝酒赌博,一直浑噩度日。直到四十岁时父亲去世,其在长安客居三年,便为长安尉所轻。
     哥舒翰为此感慨不已,之后发愤改变志向,毅然到河西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
     天宝元年,王倕攻取新城,交给哥舒翰经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三军无不为之震服,声名始显。
     天宝五年,王忠嗣继任河西节度使,对哥舒翰十分欣赏,提升为衙将。又见哥舒翰有大将之才,遂荐为大斗军副使,使其征讨吐蕃。
     行军途中,副将性格傲慢,不听指挥,哥舒翰就用木棒打死此人,满营军士凛然。苦拔海一战,吐蕃军分成三队从山上接连冲下,哥舒翰长枪折断,遂持半截枪迎锋攻打,三队吐蕃军无不摧靡,因此天下知名。(本集完)
    喜欢。
  

第二集 仙芝遭陷[2/2页]